立即下载
一个时代重大事件的参与及呈现——读韩生学报告文学《生命大决战》
2021-06-04 10:56:47 字号:

韩生学的报告文学《生命大决战》出版了。在2020年春天那场突如其来疫情中,韩生学一直战斗在一线,直接参与抗疫,他不仅是一个时代重大事件的纪录者,更是亲身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部报告文学有它不一样的意义。我要向韩生学表达我的敬意和祝贺。

微信图片_20210604105601.jpg

《生命大决战》首先是一份历史证言。

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会站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与视角去不断地加以感受、审视和表达。比如二战这样的重大事件,第一代亲身经历者的记录,与第二代、第三代作家的表现,他们选择的点、表达的角度,是很不一样的。第一代具有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的作家,他们的表达不见得会是传世的表达,因为常常无法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去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思考,表达的角度与方式也常常会相对单一化,但他们的表达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感受最真切。所以,在去年疫情刚起和日渐严重时,我就希望韩生学要以自己作为亲历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来记录下我们经历的这一场伟大抗疫之战。这场抗疫,是应该产生大作品的,应该有与之相衬的记录与表现。我希望生学做好这件事。当时我给生学打电话表达了我的这种期望。生学说,他一定会做这件事,我充满期待。后来,生学告诉我作品写出来了,并将打印本寄给了我,读后我一直在感动之中,我觉得生学的这种近距离的记录,是特别珍贵的。它既是一份记录,也是一份见证,是对这一历史大事件的一段证言。在疫情突如其来时,在这个艰难时期,中国的各级政府、中国的人民经历了什么?是怎么艰难而万众一心地抗击疫情的?他们在在艰难时刻到底是怎么做的、他们的所历所感所见所闻是什么?疫情是如何被他们战胜的?这个作品就是真切、有力的证言之一。这份证言有力量、有它永久的历史和情感价值。

《生命大决战》很巧妙地处理了抗疫中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韩生学是湖南报告文学作家群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有鲜明的特点,善于把握整体性的热点社会现象,全局感很好,善于处理大样本、大体量的人物群体及与典型化个体人物的关系。在《生命大决战》的写作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这种特长。在作品每一章节的最前面,他引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的重要观点与总结性关键语句,始终把“白皮书”作为一个纲,先引出“纲”来,概括性地表明整个中国政府和人民是怎样的,有一个总的定位,然后具体展现怀化这个典型“局部” 在这一方面是怎么做的。我认为这是他特别巧妙的一个安排,说明他在写作时,胸中是有全局的。这种全局与局部的勾连表达,为作品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定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与实际的战争一样惨烈、悲壮。这场战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白皮书”和《生命大决战》的具体记述、描写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宏大的空间。通过这样的布局安排和记叙,让读者深深觉得,《生命大决战》就是全国人民抗疫的湖南样本和怀化样本——从这一滴水可以看出整个海洋。韩生学的《生命大决战》深刻显示出了新冠肺炎阻击战中世所罕见的中国行动、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和中国担当。

在《生命大决战》里,充满着感人的瞬间、场景和细节,充满着感性的力量。

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感性,感性的力量总是会大于理性的力量。疫情突发之初,我作为湖南日报的编辑向韩生学约稿。那时他真的很忙,但他还仍然写来了稿子,我读后非常感动。那篇稿子正是《生命大决战》里“决战——死神刀尖下摆渡生命”一章中的几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我选取了三个片段,做成了一篇特写稿。文章发表后感动了很多读者。三个片段的主人公分别是男护士曾何敏、女护士杨群、主任医师蒋朝阳。曾何敏在抢救新冠肺炎病人的ICU里忙碌了一整天,下班脱下防护时,脚套里积满了汗水;杨群在为一突发紧急情况的新冠危重病人打针时,眼罩起雾看不清血管,病人情况危急,在那紧急关头,她决然摘掉自己的眼罩,直接面对病人打针;在一个危重病人转院过程中,病人突然失控从担架车上掉下来,蒋朝阳一见,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一把抱住病人,病人插管呼吸道里的血水和痰液喷了他一头一脸,但他淡然处之,毫不后悔……这种感人的瞬间在《生命大决战》很多。韩生学的表达非常有力量的,感人至深。

《生命大决战》里充满着家国情怀和人性的温度。

这部作品里写了很多很多的人物,写了很多很多的事,但是作者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决不散乱,因为韩生学是很明确地想要以丰富的事实、场景和细节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凸显人物在“家”与“国”之间的真切情怀。这部作品里“个人”与“家国”的关系,“个人”与“家国”的情怀,表达得非常好。不论是哪一章,“战火”、“集结”、“出征”、“阻击”、“决战”、“凯旋”,每一个章节,作者要表现的,都是“个人”与“家国”的关系与情怀。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感人。

比如第二章“集结——在生命的召唤里”之“57个日夜的‘忠’与‘孝’”,写陈琳的母亲病危,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作品很细致地表现了他在“家”与“国”之间的抉择,怎么处理二者的关系,怎么尽“忠”尽“孝”,怎么既对国“忠”又对家“孝”,描写得非常感人。这一章里还写到很多故事、很多的人,比如“妈妈一定要去吗”“这场送别,其实很美”等等,这些母与子、母与女的别离与不舍,以及这种不舍中的决然舍弃等等,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抗疫者们真实丰满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表达和描写,显示出我们的抗疫不是一场冰冷的战争,而是一场充满着人性、人情和家国情怀的抗争。它证明,我们中国人的抗疫大战是有信仰的战斗!我觉得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抗疫之战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点。中国抗疫为什么能够成功?除了我们政府的力量,除了我们动员能力、管理能力上的强有力以外,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全体人民是有信仰、有家国情怀的,所以我们的人民在参与这场特殊的战争时,是充满情怀、具有人性温度的,即使很惨烈,很悲壮,但仍然充满着正能量。韩生学这部报告文学特别深刻地表现了这一重要方面。

还要强调的一点是,《生命大决战》的写作在报告与文学的关系处理上有所突破。

不可否认,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仍然还是一个“急就章”,是一个近距离的感性记录,所以,报告的成分必然比文学的成分要多。尽管如此,韩生学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仍对他自己以往的写作有所超越。

韩生学过去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报告的成分更多一些,文学的成分则相对偏少一点。而在这部作品里,我很高兴地看到了韩生学在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表达上有新的突破,有自我的超越。这特别典型地表现在第五章“决战——死神刀尖下摆渡生命”中。这一章的写法,这一章的整个表达,包括情感的饱满度,文学语言的运用,都有新的突破,特别是作家内心对所写对象的参与也更加强烈、深入。

比如写到抢救那位特殊的病人——18岁的贵州女孩,这是整个怀化抗疫中十分独特的一个例子,也恰恰证实了我们抗疫中特别珍贵的东西:武汉人流落到湖南,在湖南生活得很好;贵州人来怀化得了疫病,怀化不仅没有不管她,还尽全力抢救,从省委主要领导到全国著名专家都参与其中,怀化尽心尽力多次从死神手上把她抢救过来,最后她终于转危为安。深刻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为重的精神。对这个过程,韩生学有许多特别好的描写。例如写这个女孩终于从危险中摆脱出来后的感觉:她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呼吸了,“顿时,一缕温暖的阳光跟随一股清新的风吹吹拂过来,撒在脸上、手上、脚上,洒在全身每一个部位,缓缓的,柔柔的,暖暖的,轻轻的,仿佛一只母亲的手在自己身上来回爱抚”“爽啊,她张开大嘴,对着阳光,对着清新的空气,深深地吮吸一口,将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一起吸进肺里,许久都舍不得呼出,她要让它们在她曾经被病毒浸染的肺里多停留一会,再多停留一会儿” 。这样的描写,是真正的文学表达。这样的描写很好地处理了报告与文学的关系,也证明了,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升华、超越。这,应该是韩生学今后的一个方向。

我对韩生学和文学家们对抗疫题材的文学书写还有更多的期待。这个题材值得更深入的挖掘,期待韩生学和其他文学家们有更好的、更出色的作品不断产生。(作者 龚旭东)

来源:新湖南

作者:龚旭东

编辑:彭渊林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