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守望文化之根 留住古村之魂——记沅陵莲花池古村落守护者向邦成、向发海
2021-09-26 18:31:55 字号:

守望文化之根 留住古村之魂——记沅陵莲花池古村落守护者向邦成、向发海

红网时刻怀化9月26日讯(通讯员 瞿云 张雨怡 贺子平)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金秋九月,阳光普照,白云悠悠,此时的莲花池古村,青石板小巷、古老的阶、白墙黑瓦在阳光下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推开向宗彦故居的木门,走进“老官堂”,正看见向邦成、向发海两位老人忙着翻阅古籍祖训的身影。

111.jpg

莲花池古村落守护者向邦成(左)和向发海。

莲花池古村落位于沅陵县城西北约25公里处的莲花池峡谷内,西靠武陵山。村落背山面水、布局集中、结构紧凑,现保存了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村落位于上莲花组西北面的龙头山山坡之上,以被当地称作“老官堂”的建筑群为核心,座西北朝东南,从山腰处成扇形向左右和山坡下辐射布局。

莲花池古村落始建于五代时期,是一座千年古村落。该地建筑群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在继承湘西地区数千年普遍存在的杆栏式建筑形式的基础之上,又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特点,主体建筑群向氏祖堂为明代后期修建,是一座三进的合院式住宅,为湘西地区古代高级将军向宗彦府邸的建筑。

莲花池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钟灵毓秀,这段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遗存下的家风、家规和家训,将一代代向氏后裔捆绑在一起。上莲花组现有村民45户,共计370余人,90%以上为向姓。现存建筑20余栋。该村于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2月,村落中14栋古建筑,被公布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33.jpg

该村大量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遗存及人文信息,为认识和研究湘西地区土司文化提供了一个大视野,即认识到湘西地区,由华夏边缘到华夏内陆所具有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它对于探索我国土司文化的肈因和渊源,考察和研究中国南方居民建筑、民间信仰、湘西地区传统防御性村落的发展史、补充和丰富土司历史的文化内涵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文化保留至今,离不开向氏后人们的守护,向发海、向邦成两位老人就是其中重要的“守护人”。为了解两位老人守望古村落背后的故事,9月23日,笔者来到莲花池。

222.jpg

悠悠乡愁情 愿同村落并

沿着阶梯拾级而上,两侧的房屋摆列紧致,走过狭长的小道,顿时豁然开朗,向宗彦故居映入眼帘。站在山上放眼望去,美丽的村庄景致尽收眼底。接着进入“老官堂”,只见堂内布局极其考究,排列于逐渐升高的三级台阶上,等位秩序明显。堂内分为前堂、中庭与后寝,其梁架和立柱上施有各种深、浅浮雕构建,一些石匡门上,还刻有莲花主题图案。

一朵朵造型优美、直立绽放的“莲花”,是莲花池古民居村落的自然环境与整体建筑元素相结合的主流风格。一个符号,反映出莲花池向姓家族的人们,对历代先贤人格魅力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住的这个地方处于龙头山其中龙头的额部,意为机密之地。这里的阶梯分为两段,分别是九级和五级,代表九五之尊,虽只有皇帝能享,但‘向老官’战功赫赫,皇帝特赐。”眼前这位滔滔不绝、慷慨激昂的老人便是向邦成。今年69岁的他,是向氏家族的第36代族人,曾于沅陵多地的供销部门工作,后担任过副乡长兼宣传干事职务。

2012年,退休的向邦成经书记向发海和企业家向刚的介绍,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从一无所知到有了初步了解,他形容自己如同睡梦中惊醒,刻在基因里的乡愁与骨子里的责任感,促使着他走上了漫长的保护古村落的道路,这条路他已经走了十年。

444.jpg

向邦成边走边讲解,语气里包含着对祖先的崇敬与自豪之情。接着,他拿起一根长竹竿,像老师讲课般,一边指着梁上的各种装饰,一边井然有序地为我们介绍它们的由来:“这梁上的龙鱼装饰,代表着皇上与百姓,组合起来坐北朝南,象征着大好形势……”堂里的每一个物件,甚至一砖一缝,他皆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很长时间。

“这个不是几天几夜就能讲完的!”一件有点褶皱的蓝色衬衣,胸前佩戴着党徽,一张憨黑的脸庞带着笑意,言行之间却如侠者林间伐竹,干净利落、铿锵有力,眼前这位穿着朴实、精神矍铄的老人便是向发海。

“他们的这种信念感真的十分强大,一通知就到。”莲花村村支部书记向长征介绍,同样是守护者之一的向发海,一得知笔者探访古村落,便马不停蹄地买了次日凌晨四点的车票,从怀化到沅陵,从沅陵到莲花池村,一位74岁老人的辛苦奔波,只为这一村,这一段难以割舍的乡情。

“我每个月都要来这里很多次,一次200元车费,一年下来就要几千元。”向发海的三个女儿都在怀化定居,儿女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他本可以在怀化一直享受着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不用为此奔波辛苦,但是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与守护古村落的责任,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对于其中的历史文化,二位老人早已烂熟于心,走到哪里都能信手拈来。他们深深眷恋的故土,将二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因为共同的理想信念,二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并肩作战,惺惺相惜,一个有主意,一个肯做事,互相欣赏,配合默契,他们不仅是工作上的“好同事”,更是生活里的“好朋友”。

“他身体不好,有时晚上睡都睡不好,我就起来给他推背,他才能睡好。”向邦成由于劳累奔波,身体状况不如以前,向发海提到此事,十分心疼:“幸好他做的好事多,这么多疾病他都战胜了,这就是积德有好报!”向发海笑着说。向邦成在一边听着,只是笑笑,这些苦衷他未向笔者主动提及,无法想象,生大病坚持的日子他是怎么过来的。

“能守护这么多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里的乡音乡愁。”提到做这件事的初心和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向邦成给出了坚定的回答。

555.jpg

漫漫守望路,初心践使命

守望乡土的岁月,是漫长而单调的,只有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着两位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同时,保护古村落的任务是异常艰难的。初期资料不足,为了搜寻、挖掘这段历史,他们走遍了云南、重庆以及湖南的西北各地,冒酷暑,战严寒,走向民间进行参观学习、调查采访。由于是民间组织,权威性遭群众质疑,资金和宣传没有保障,人手不够,资金不足,他们只能就米下锅,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抽出部分来弥补。

“没有莲花池,就没有溪州。”向邦成坚定地说,对于自己脚下的这片故土,这位老人爱得深沉。面对外界对莲花池古遗址和向宗彦的史实的质疑,他努力发掘并寻找证据。他从包中一本泛黄破旧的族谱,小心翼翼地翻着每一页,他又缓缓撕开一张罩着碑刻的白纸,一块珍贵崭新的碑刻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些都是铁证。”向邦成说。

“他们都说我傻,但是我愿意当这个傻子!”向邦成打趣自己说。许多不了解的人无法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觉得这些事情只有傻子愿意做。面对质疑,向邦成一笑而过,他深深坚定自己的选择,尽管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666.jpg

事事利民生,守村终见效

“现在我们村有四张名片:县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保护单位,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向发海骄傲地介绍。

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守望古村落有了一定成果:一是修复祖堂,原来的“老官堂”有一定损毁,向发海连同向刚等乡贤集资修复了“老官堂”,如今的“老官堂”内,还挂上了多幅名家的题词,古老的堂屋注入了崭新的血液;二是发动各省各县的向氏后人集资100多万元修了向宗彦的墓园;三是修公路,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共同努力下,长七公里,宽4.5米的乌莲公路拉通硬化,兰清线纵贯整个莲花池,辖区8.3公里的公路完成修缮。

“建设家乡,为村为民,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向发海表示,对于现今取得的成果,他倍感欣慰,“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发展文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鉴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莲花池主打的宗亲游、古寨游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生态环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其继承和发扬仍然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没有他们的坚持和守护,莲花池古村落的文化就要没落了。”向长征动情地说。从最初的十二人到如今的两人,在守护古村落的这条路上不断有人退出,守护村庄的力量变得薄弱。“光靠政府和我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更多的民间组织能够加入我们,这需要时间,我们也很期待。”对于莲花池村的未来,向邦成隐隐担忧但又饱含希望。

777.jpg

“皮之不存,毛焉将附。”不让这些优秀璀璨的历史文化湮没在岁月里,是责任也是使命。今年以来,省市相关专家纷至沓来,建议扩展研究范围、部署前期工作、多方展开合作、定点发掘线索、辩证对待研究,深度开展遗存考古工作;聚焦具体遗址、申报修缮项目、获取专业支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责任;结合乡村振兴、扩大宣传范围、兼顾保护发展,推进村落发展。

站在龙头山上往下望,成片的苍翠与蓝天白云交相映衬,一间间屋舍错落有致,蜿蜒的公路宽阔干净,潺潺溪水清澈见底,这样的景色像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山水油画。斑驳的古墙,沧桑的阶梯,历经风雨,千年不变。千年前,向宗彦守护着这片土地;千年后,他的后人守望着他。

“变的是振兴发展的新乡村,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化。”向邦成、向发海两位均龄古稀的老人,几十年的守望岁月不是终点,他们将继续走在守望古村落的路上。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瞿云 张雨怡 贺子平

编辑:彭渊林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