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杨伶霞 通讯员 向菊 怀化报道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人居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农村污水得不到有效治理成为了实现生态宜居路上的“肠梗阻”。如何破解此难题,成为了各地当前的要事、难事。
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在一步步探索中找到了一条变废为宝的新路子。当地因地施策,推行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离网式单户型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组合模式,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环保利用 农村 “废水”变“肥水”
近日,记者来到新晃县扶罗镇伞寨村,发现这里住户大多已经安装了离网式单户型污水处理系统,村民姚沅东告诉记者,之前家里的厨余废水、厕所污水基本都是直接排到了家附近的草地里,虽然知道影响环境,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自从装了这个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后,家里所有的污水、废水都得到了处理。“现在我们把处理完的水又用来浇菜,即干净又环保。”
扶罗镇伞寨村姚沅东家离网式单户型污水处理系统。
与村民姚沅东家类似,自家的废水处理完后又可以用来浇菜的住户在新晃农村越来越多。
“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我们把废水利用与农田灌溉、生态保护修复等有机衔接,将氮、磷营养元素高且具无毒性的‘生活肥水’用于蔬菜果树灌溉。”怀化市生态环境局新晃分局局长陈慧介绍说。
扶罗镇伞寨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记者在扶罗镇伞寨村采访途中,还发现一处“小池塘”,里面的美人蕉长势正好。据介绍,这正是该村建立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经过管网收集后隔除其中大颗粒悬浮物及漂浮物,进入厌氧池,经过一系列生物分解后,水进入人工湿地,眼前所见的这片美人蕉正是为了进一步净化水质而种。通过人工湿地进一步的分解吸收,再排放到纳污水体。而在人工湿地这一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废水”已经变成了“肥水”。
同样的原理,在波洲镇红岩村,建有一座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主要收集周边住户的生活污水。经过该处理站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用来灌溉。
精准到户 多种模式齐治理
家里所有的污水、废水都得到有效处理,这对长期住在农村的人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如何让每一户都能享受到真真正正的获得感,在环保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实现经济、高效,必须结合实际因地施策。为此,新晃下了不少功夫。如,在住户相对集中的地方,修建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散户,则安装小微型污水处理设施。对可以利用坡度引流的建立人工湿地,对地势开阔且住户比较集中的,顺势利导建成景观亭。
冬日暖阳,几个村民正坐在一处“池塘”中间的亭子里晒太阳。如果不是旁人提醒,记者绝对没想到这竟然能和污水处理挂上钩。而这,也正是新晃县中寨镇上公道村的人工湿地景观亭。
中寨镇上公道村人工湿地建的景观亭。
陈慧介绍,在对类似上公道村这样住户相对集中的村子,该局则顺势利导,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形成居民休闲场所。
规范制度 力促全民共维护
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
为了形成“人人受益,人人维护”的氛围,该县制定了《新晃侗族自治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管理制度》,建立了以村级组织、农户为主体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考核中,通过奖优罚劣,倒逼工作落实落地。
制度规定,各村要根据实际,落实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维护专(兼)管员,建立并完善污水管网的巡查制度,保证管网的完好通畅。同时,县财政按照每座污水处理设施每年一万元的标准核拨专项经费,乡镇根据各村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情况拨付相关运维费用,专项保障其费用支出。
项目实施期间,新晃县先后完成单户三格化粪池858套,人工湿地665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30处,建设离网式单户型污水处理系统910套。目前,全县137个村均开展了污水治理工作,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的村达到100个。
接下来,新晃计划各方筹措资金、引进相关设备生产技术,争取在全县各农村地区全面铺开,将“污水靠蒸发”变成“绿水绕人家”,让农村的居民真正实现生态宜居。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杨伶霞 向菊
编辑:刘顿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