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王石磊 通讯员 吴诗云 徐昌炳 杨智元 吴诗环 甘胜男 新晃报道
又是一年丰收季,遍地金黄稻谷香。眼下,正值秋收,为确保全县秋收工作有序进行,连日来,新晃组织各级机关党员干部、村支两委、党员志愿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农秋收解民忧”主题党日活动,让党旗在助农秋收一线高高飘扬。
农机技术指导送下乡,便民服务送上门
为从源头上预防农机事故隐患,减轻农民负担,确保粮食安全、农机安全。连日来,新晃县农机部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全县农户开展农机免费上门服务,助力秋收。
活动中,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地头,将田地就地转为农机考场,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农机驾驶证考试。考试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申请和使用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农户驾驶考试操作合格后将按程序发给其本机型的驾驶证,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巡回服务,手把手帮助、指导做好收获机械的调试;开展安全宣传“进农村”活动,普及农机安全生产作业常识;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强调烂泥田收割注意事项、上坡下坎架设“跳板”行车规范等,进一步强化农户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截至目前,此次农机免费上门服务,15名农户已拿到收割机驾驶证。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该县农机驾驶员持证率,增强了他们的驾驶水平,有效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党员干部齐上阵,助农抢收丰收粮
“太感谢了,我们家只有我一个劳动力,要不是你们帮忙,这些稻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打完。”晃州镇石马溪村良田组村民姚大叔看着田里金黄的稻谷,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姚大叔家里情况困难,两个女儿不在身边,劳动力尤显短缺。石马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姚建安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号召村“两委”联合后盾单位县一中紧抓晴好天气有利时机,主动帮助收割稻谷共500余斤。
在沙湾村更生组,村民姚某良70余岁,儿子外出打工,眼见着别人家稻谷都在收割,心里干着急。沙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泽民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村“两委”、后盾单位县幼儿园的驻村队员以及志愿者帮助其收割稻谷3亩2400斤,解了姚大爷的燃眉之急。
贡溪镇绍溪村村民姜虎家中有3口人,妻子常年瘫痪;女儿外嫁,逢年过节偶尔回家;全家的重担就靠姜虎一人操持,而且姜虎本人患有腿疾,家中劳动力严重缺乏。今年,姜虎一共种了2亩水稻,眼看自家稻谷收割在即,本该开心的他却满面愁容。贡溪镇党委在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立即组织机关支部党员、绍溪村村支两委成员、工作队、志愿者20余人帮助姜虎抢收稻谷。收割现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分工协作,有的割禾,有的打谷,有的搬运,经过4个小时努力,2亩水稻全部收割完毕,收获稻谷2000余斤。
据了解,入秋以来,新晃各级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微网格+N”的作用,通过党员联系群众“五个到户”,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摸清群众难处,坚持把助农丰收作为当前重要工作任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守住农民钱袋子,助力集体经济增收
在坳背村村集体经济示范点红高粱种植基地,成片的高粱像红彤彤的地毯铺展开来,颗粒饱满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高粱地里,大口地“吃”进高粱穗,“吐”出粒粒高粱,一茬一茬高粱秆转眼间就变成青肥撒在田间。田埂边,村民们手拽粮袋,将红艳艳的高粱揽入“怀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我们坳背(村)只试种了52亩这个高粱,现阶段试种的第一批高粱已经进入收割期。我们这52亩地,预计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两万斤左右,可以增加收入将近5万元。”波洲镇坳背村党支部书记激动的说。
坳背村村集体经济示范点红高粱种植基地,原为国土部门占补平衡土地整治项目,土壤板结严重、肥力极差、乱石较多,难以发展农作物的种植。为了盘活这块抛荒地,村后盾单位县委编办、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决定由坳背村牵头发展集体经济,把红缨子高粱种植项目作为解决抛荒地问题和发展集体经济的产业项目。
为了让大家安心种、放心卖,坳背村积极与湖南晶禾红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寻求合作,建立“酒厂订单+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酿酒专用高粱。由该公司向农户提供每亩100元的肥料钱,免费提供种子,在销售环节,公司与农户按市场行情签订回收保护价格,每斤2.6元,有效规避因市场价格浮动带来的种植风险。这样既降低了农户发展生产的投入成本,又解决了他们对于销路的后顾之忧,切切实实让种植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波洲镇坳背村村民关菊香说:“从种植高粱以来,我就在这里做事,收入有200元一天,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但家里面的孙子、父母亲、老人家,我都一举两得地照顾了,而且钱也赚到了。”坳背村通过种植红缨子高粱,不仅成功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为本村村民提供了30个务工岗位,让村民能够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据了解,波洲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明年计划种植高粱面积达300亩以上,在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同时,联合周边村和其他群众,共同种植高粱,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来源:红网
作者:王石磊 吴诗云 徐昌炳 杨智元 吴诗环 甘胜男
编辑:杨伶霞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