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韵沅陵|龙兴讲寺与虎溪书院
2023-07-27 10:31:20 字号:

千里沅江之上,居水陆要冲的沅陵,旧称辰州,是一座千年古城,为五溪山水交汇之所、荆南要冲雄峙之地,“上扼川黔,下蔽湖湘”,素有“西南要塞”“湘西门户”之称,与“天下积储在楚,楚之咽喉在辰,故辰安则楚安,楚安则天下安”之说。

千里沅江与八百里酉水在沅陵县城城西的虎溪山脚下二水汇流,呈“双龙抢宝”格局,同时,前有燕子滩,后有虎溪山,自然而然成为堪舆家眼里的风水宝地。因此,这里除了有湖南西汉考古的重要发现——虎溪山汉墓之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讲寺。龙兴讲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飞檐翘角,红墙青瓦,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它居高临下,俯瞰着滔滔沅江与酉水,守望着沅陵古城,佛风天雨,从容淡定,千年不倦。

沅陵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敕建,距今已有1395年的历史。在这1300多年间,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扩建,形成了今天由火神庙、黔王宫、头山门、头过殿、天王殿、二山门、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弥陀阁、旃坍阁、观音殿、虎溪书院等14座主体建筑组成的占地1.7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4125.53平方米的大型木构古建筑群,建筑群融唐、宋、元、明、清建筑风格于一体,其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堪称江南古建筑一绝。是湖南省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保护最完整的寺庙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载体。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的寺院建筑样式,总体来说与宫殿相似: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又可以让人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须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寺院屋顶造型一般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飞檐,又使原本单调的屋顶独具风韵,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翘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顶的飞脊都是弯曲的,彼此相形相映,构成中国古典建筑别具一格的屋顶造型。

沅陵龙兴讲寺的建筑,可以说基本遵行了这一寺院建造原则,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有序,由头山门至观音殿,逐级高出,拾级而上,气势雄伟。

龙兴讲寺高大雄伟的大门也称头山门,头山门是砖砌的三间硬山式牌楼门坊,上面中有五爪双龙夺宝浮雕,外左右各有一只麒麟,栩栩如生,中间拱门上竖刻“龙兴讲寺”四个大字,并崁“唐三藏取经图”砖雕。何为“讲寺”?“讲寺”与其它的寺庙有什么不同?“讲寺”,是指讲经说法的寺院。《魏书·释老志 》:“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 》:“为僧之派有三:曰禅、曰教、曰律。今之讲寺即宋之教寺也”。若以佛教宗派区分,则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宗、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由此可见“讲寺”是进行佛学理论研究与学习、宣扬以达到教化世俗的寺院。

头山门左为黔王宫,为纪念唐代大将南霁云所建;右为火神庙,为内祀火神祝融而建,具体始建年代不详。沿中轴线拾级而上是头过殿,三间硬山,殿宽5门,进深3间,原供哼哈二将。殿后两侧是历朝修缮龙兴讲寺的碑刻长廊,左手第一块是明景秦三年(1452)碑刻,载有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碑文。

天王殿建于清代,后经清光绪年间重修,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梁架上檐用八架椽,三架梁上置驼峰,直接承托檀枋,五梁作月梁状。上置驼峰蜀柱,蜀柱与金柱通用月梁。原供有四大天王,后毁于“文革”期间。其后为韦驮殿,并称二山门。

二山门为前檐砌三间牌坊式门楼,中间拱门,门额上竖刻“敕建龙兴讲寺”圣旨题额,题额上方及两旁崁有五爪龙纹泥塑护旨,左右嵌有麒麟各一,制作精致,惟妙惟肖。额下横刻“幡盖云从”四字。“幡盖云从”外则又各有一圆形龙浮雕。“敕建龙兴讲寺”到底何意?“敕建”,自然是皇帝下令修建的意思,也就是说龙兴讲寺是皇帝命令修建的。为什么皇帝会在五溪腹地的沅陵下令修建一座龙兴讲寺呢?原来,在公元628年的那个冬天,大唐长安的朱雀大街上,大雪覆了鳞次栉比的楼台殿宇,眼瞅着北疆异族时常袭扰,西南诸民“叛服无常”,因旱灾蝗灾,百姓生计无着,人心浮动。面对江山社稷的忧伤,唐太宗李世民心念苍生,一面赈灾安民大赦天下,一面下诏在沅陵虎溪山麓敕建龙兴讲寺,以安抚感化西南群蛮,教化一方,稳定一方,从而达到“文绥海内”的目的。之所以以“龙兴”为名,是因《尚书序》有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以寓示帝王之业的兴起。

上方横匾额中的“幡盖云从”,“幡”是古时候的旗帜,“盖”是马车上的顶篷。在佛教中是指幡幢华盖之类,《南齐书·高帝纪上》:“至是又上表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以金银为箔……不得用红色为幡盖衣服。” 唐岑参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 “幡盖云从”的意思是指当时往来僧侣讲经诵法,络绎不绝,暮鼓晨钟,梵音缈缈, 烧香拜佛者云随形从的盛大场景。

据记载,龙兴讲寺历史上就有三次大的鼎盛时期。讲寺“开光”之初,法师讲经,僧侣就有1800余人到场,最多时达3000余人,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兴盛时期。第二次为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皇太后李凤姣命钦差带人于龙兴讲寺兴佛法,并命宫女连夜赶制袈裟赐给龙兴讲寺住持,上面绣有999个形神兼备、姿态各异的和尚,连同身披袈裟的高僧在内,刚刚巧合千人之数,人称“千佛袈裟”。钦差大人党太监住寺1年多,寺院讲经、读经和学经蔚然成风。每逢佛诞之日,听讲的佛经的僧众多达3000多人,驻寺僧人达1200多人,塑大小佛像88尊,一时成龙兴讲寺的兴隆之势。第三次兴起为1936年民国时期,讲寺盂兰盆会,僧尼500余人与会,加上2000多善男信女参加听会,听妙空法师讲法,全城禁屠,商店关门,盛况空前。

跨进二山门,便是清代重修的韦驮殿,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正对大雄宝殿,构成纵长庭院,中有月台相接,显示出大雄宝殿的威严,成为整个讲寺的中心。

大雄宝殿斗拱硕大,出檐深远,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气的印象,体现了唐代建筑恢弘大气,严整开明的风格。与龙兴讲寺其它建筑显然不同的是它朱红色的色彩以及高大宏伟的体量,体现了唐代建筑的仪轨与范式,大唐时期,黄色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大雄宝殿的朱红色体现了它皇家敕建身份的尊贵。

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为391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下檐左右硬山,形成歇山与硬山结合的特殊形制,屋顶舒展平远,屋檐高挑向上翘起,屋檐分为上下二层;殿背高11.8米,檐高5米,面阔5间,计23米,明间金柱柱距7.56米,殿阔五间,明间特大(7.5米),超出次间稍间之和,台基较低,明间采用“东西阶”古制。

大雄宝殿二檐上悬挂“眼前佛国”的匾额,据清·同治十一年《沅陵县志》记载,为明朝礼部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迹。公元1637年,董其昌奉旨到云南视察,路经沅陵,不幸患上眼疾,得到本寺一位高僧的治疗。解掉敷药纱布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香烟缭绕、经声不绝、幡盖云从的佛光世界。董其昌感慨丛生,挥笔写下“眼前佛国”四个大字,以表示对高僧的感谢和对龙兴讲寺的崇敬与赞美。

大雄宝殿进深四间(计16.95米),内柱八根承天花上檐,高8.65米,均为上下卷杀梭柱,最大径处距地2.3米,径约0.6米。柱子较粗,体现了唐人以胖为美的审美情趣。天花以上用穿斗式梁架,天花以下明间明袱作月梁,东梁上缴,西梁下贴。柱头出楔头拱承托,次间则用直梁,皆上承隔架科重拱。外柱十八根承下檐,前后檐搭牵、明袱均作月梁,下加穿插枋,置驼峰蜀柱。但梢间用小枋连系,应是重修所改。内外柱上普柏扁平,高宽比近1:4,阑额狭长,高厚比4:1,形成T形断面。普柏枋出头,刻海棠纹,阑额不出头。上下檐斗拱均六铺作,全部计心造,不出昂。上檐明间补间6攒,次间2攒,均出45°斜拱,相互连接。下檐明间补间4攒,次间1攒,其前檐斗拱出45°斜拱,后檐不出斜拱,仅做好45°棱形。下檐补间均里插挑干承后檩枋,下有靴楔,但不如明清溜金斗拱结合紧密。斗拱材宽在宋式八等以下,清式八九级之间,仅7厘米,但材高13.5厘米,高宽比近1:2,超出宋、清比例,反映其地方特色。其梁枋、拱眼尚存有较早的写生画彩绘。寺内门窗装饰雕饰丰富多样,颇具地方特色。柱与础中间,嵌有13厘米的鼓状雕花木櫍,柱础为覆盆莲花式。7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来湘西考察,不经意间在沅陵龙兴寺大殿的梭柱下发现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木櫍,陈老先生异常兴奋连口道来:“国宝、国宝!这四个木櫍 ,是中华大地上仅存的实物标本了,一定要好好保护”。

根据大雄宝殿的基本特征,及1986年对其内柱的碳14测定结果(距今745年<±60年>,树轮校正年代720年<±65年>,距今年代起点1950年),基本应属宋遗构,且保留了不少唐宋做法特点,是湖南极为珍贵的古建文物。

大雄宝殿殿正中原供奉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屏风北面塑“半边天”群佛像,后均毁于“文革”期间。

大雄宝殿后,是观音阁与旃檀阁、弥陀阁组成的品字形院落。观音阁居中正对大雄宝殿,为明代木构建筑,三重歇山顶,上檐设六朵五彩斗拱,二檐仅出丁头拱及一枋承挑檐檀,下檐仅出枋,三檐翘角均大,上檐四角以琉璃凤凰装饰,宝顶和檐口均已琉璃陶件装饰。原供有5.3米高的铜质观音菩萨,楼上是藏经阁。

旃檀阁和弥陀阁分立左右两侧,建于清代,均为木结构,三重歇山顶,各檐下施斗拱,下檐成双坡硬山顶。旃檀阁脊檀下尚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季夏月上洗之吉……”题记。旃檀阁现为西汉“虎溪山一号墓”棺椁陈列馆。

此三座阁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飞檐翘角幅度较大,结构匀称得体,清雅秀丽,是比较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与大雄宝殿古朴端庄的唐宋建筑风格迥异,这充分说明了龙兴讲寺较好地保存了唐、宋、明、清各朝代建筑风貌,可以说是考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活标本。尤其可贵的是整个建筑群是以台阶为基础的木构建筑群,在南方这种阴雨潮湿的环境中,能保存至今,可以说在整个江南屈指可数。

龙兴讲寺的兴建,使沅陵学风渐开,民风益淳,对唐后1000多年大湘西,特别是沅水流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乃至后来的董其昌、王阳明、林则徐等历史名流,及现代文化名人沈从文、周立波、欧阳山等纷纷来这里参禅、朝拜并留下墨宝,丰满了沅陵文化的底蕴。

虎溪书院

龙兴讲寺后面复建的虎溪书院,是明代大儒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后途经辰州(沅陵)始揭“致良知”的地方,因此,王阳明的虎溪讲学,为沅陵、湘西、乃至整个中国教育弥洒了“我心光明”的圣哲之光。如果说:阳明之学,悟于龙场,发端于辰州,倡行于天下。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早年溺于任侠、骑射、兵法、辞章、神仙、佛氏,后来开始端坐省言,掘天觅地,触因于心。学术上,王阳明打通了儒释道的“任督二脉”,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经过龙场悟道、天泉证道、严滩问答、南浦请益后,创立“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形成与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相抗衡的庞大心学体系,并声播海外;事功上,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仅年余,剿除四省边境多年匪患;江西宁王朱宸濠携十万之众叛乱,王阳明凭一己之力,在朝廷未发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仅月余,生擒宁王于鄱阳湖;后又巡抚两广,平定思田之乱,开拓南疆,绥靖边陲。“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阳明也因军功被赐封为新建伯。杖藜虎溪的王阳明,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人物,成为中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公元1508年的春日,九死一生的王阳明,不得不由杭州开始启程谪赴贵州龙场,从姚江坐船,抵达钱塘江,道经江西广信(今上饶)、分宜、宜春、萍乡进入湖南的醴陵,在长沙旅倦小憩江观,携周生涉江而探岳麓,尔后从长沙乘舟沿湘流北去,经洞庭湖,再溯沅江西上,经沅陵、辰溪等地,经由沅江支流㵲水进入贵州玉屏、修文。

正德五年庚午,刘瑾伏诛,王阳明终于谪贬期满,升任江西庐陵知县。公元1509年岁末、初春,王阳明来到虎溪山,栖住在龙兴讲寺外的凭虚楼,因楼前有古松一株,因题匾曰:“松云轩”。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五溪大地一片蓊郁的山麓相遇,势必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时俊逸疏朗起来。王阳明“喜郡人朴茂,质与道近,因留虎溪龙兴寺,寓凭虚搂弥月,与武陵蒋信往来讲论,进士唐愈贤从之游,刘观时、王嘉秀诸人咸执贽受学焉。”

虎溪山,由此高大峻茂起来,成为一座良知之山,本性之山,光明之山。

整整一个多月,虎溪山上,燕子滩头,河涨洲里,王阳明与诸生一道,讲授知行合一、致良知,培根体认,砥砺品行,闲观物态皆生意,一曲沧浪击壤听。诸生数百人,环而拥之,随地请正,山歌号子,傩舞高腔,声振山谷。师生幕天席地,有的弄琴理丝,有的吹箫击鼓,有的投壶聚算,有的移乐泛舟,学富五车,求证论道,乐此不疲。邹守益作《辰州虎溪精舍记》言其盛况:“阳明王夫子自会稽谪龙场,道出辰阳……一时从游诸彦,如唐柱史房诩、萧督学璆,千余人切琢正学,剖剥群淆,若众鸟啾啾获闻威凤鸣也。”

王阳明的虎溪讲学,于他自己而言,极为自豪。可以说,困于龙场的三年时间,即便”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可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找到过真正的知已,没有找到理解其学说的学子。当他离开沅陵时,依依不舍寄语殷殷地题写《与辰中诸生论收放心书》:“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也。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一,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以此鼓励虎溪弟子坚定信念,静坐放心,相互激励,注重方法,省察克己,事上磨炼,光大“心学”。

后来,又在《门人王嘉秀实夫、萧琦子玉告归,书此见别意兼寄声辰州诸贤》说到:“……所以君子学,布种培根原;萌芽渐舒发,畅茂皆由天……临歧缀斯语,因之寄拳拳。”在《题王实夫画》中回味虎溪讲学的佳处,逸兴绵绵:“随处山泉着草庐,只须松竹掩柴扉;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人烟霏;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在龙兴讲寺,王阳明留下著名的题壁诗:“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篇诗还为故人留。”江流涛涛,阁影重重,情景交融间,仍可看到尘世的清澈,生命的自得,满蕴着“致良知”的心学哲思。

这是一段可以一寸寸照亮山南水北的时光,光亮每前进一寸,黑暗便后退一分;这是一段可以一点点柔软情怀性灵的时光,美善每增加一点,丑恶便减少一缕。从不可遏制的良知出发,人性的微光于内心的地平线上升起,这光,微而不弱,渐至敞大,足以充塞天地。

故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创立的起点,而其学术体系内容的完善充实,并进而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则是在沅陵虎溪山完成的。

王阳明离开沅陵三十余年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他的门人又是同乡徐珊出任辰州同知,筑虎溪精舍于龙兴讲寺之北,并在精舍里建“修道堂”,内供王阳明像以示纪念,由门人杨珂在精舍院内题书“杖藜坞”石碑,从此,精舍辟为讲堂及学舍,延名师以教,人文炳蔚,四方志学之士日彬彬焉,每日诵读之声不绝于耳,一时称楚南盛事,虎溪精舍也理所当然被称为楚南第一学府。明崇祯初,守道樊良枢更名为“阳明书院”,后在清朝雍正十一年,改名为“虎溪书院”。

万山皆屏气,万籁俱静音。王阳明先生的虎溪讲学,有力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整个大湘西,甚至整个湖湘大地的文化精神得到了激情播撒,并开始勃发出明亮的异彩,光耀千年万年。(张远文)

来源:红网

作者:张远文

编辑:刘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