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龙景昌谈"咚咚推"的保护与传承
2024-11-17 09:05:48 字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龙景昌谈"咚咚推"的保护与传承

微信图片_20241116161720.jpg

中国传统村落四路村。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空军 刘代兴 怀化报道

傩戏,被人们称为“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新晃侗族傩戏一一"咚咚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月15日,笔者在中国传统村落四路村,见到了新晃侗族傩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龙景昌。

龙景昌,今年78岁。谈及“咚咚推”他一脸兴致盎然,“‘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绥宁迁来。”

微信图片_20241116161746.jpg

“咚咚推”表演剧照(新晃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地龙姓村民告诉笔者,“‘咚咚推’头在靖州绥宁,尾在天井。”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绥宁传来的。寨子里有200多人,留在寨子里的有100多人,表演"咚咚推"共有15人。

龙景昌介绍,除了自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外,表弟龙景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大女儿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241116161803.jpg

“咚咚推”表演剧照(新晃融媒体中心供图)。

“咚咚推”的表演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著“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二是用侗语演唱。龙老艺人一边说一边给我们表演了这种舞步。龙景昌介绍,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从古至今,我们尊重牛,过去靠牛耕地,牛吃的是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现在寨子里耕田都用机械化,养牛的人少了,整个寨子只有4头牛,但我们对牛的感情依旧,难以忘怀。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龙景昌说,"咚咚推"的基本内容以传统剧目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剧目内容进行了创新。目前"咚咚推"表演内容分祭祀活动类、反映民俗生活类以及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祭祀活动类主要有盘古庙祭祀、飞山庙祭祀,每庙一年,轮流祭祀。除祭祀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以外,还要取出所有的面具,依次排列于神前进行祭祀。反映本民族生活的有《跳土地》《跳小鬼》《盘古会》《菩萨反局》《天府掳瘟华佗救民》《刘高斩瓜精》《老汉推车》《癞子偷牛》《土保走亲》《杨皮借锉子》《驱虎》《背盘古喊冤》《铜锣不响》《造反》共14出。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有《桃园结义》《过五关》《古城会》《开四门》《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关公教子》共7出。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后,演唱时或以临时做的纸面具,或以涂面化妆代替。1992年,当地群众重做面具,恢复了“咚咚推”的本来面目。近年来,“咚咚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先后有日、韩等专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考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侗族,从远古走来,她的文化也从远古走来。侗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文化的传承,都是口传心授。到今天,我们必须运用学过的汉语,对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给予真实记录、整理。真实地记录、整理侗族摊戏"咚咚推",有着特别的意义。

“不负古人、也不负后人。”龙景昌表示,“咚咚推”有着浓郁民族特色,反映了侗民族生产生活及社会斗争,表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属于民族的创造,不能使之失传,不能出现断层。只有深入地研究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继承前人的成果,又要给后代开出新起点,“记录、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咚咚推’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然,传承很艰难。”谈及“咚咚推”的传承和保护,龙景昌感叹,目前寨子里的演员都是老年人,没有年轻人。一是寨子里的年轻人大多以外出务工为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传承“咚咚推”;二是在学校里选苗培育的“咚咚推”演员考学之后很少有回乡发展的,“在全乡范围内都很难招到学员,很担心‘咚咚推’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风险。”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符号意义。从政治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积淀,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这对于一个国家内在文化的弘扬和政治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从而演变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由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展现于世,同时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成了繁花锦簇的文化世界。从经济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与地区旅游业结合,能够产生产业附加值的效果,能够激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认同。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刘空军 刘代兴

编辑:刘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