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怀化,这片深藏湘西山水间的文化沃土,承载着侗乡苗寨的古老传说,也流淌着非遗的时光密码。从风雨桥头的匠心传承,到巫傩面具的神秘演绎;从侗锦织就的斑斓故事,到山歌回荡的悠远记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曲一调,皆是历史的低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化,在青石板巷与手工艺人的对话中,见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聆听文化根脉的生生不息。
红网时刻新闻7月3日怀化讯(记者 何峰)“非遗月饼”是怎样的味道?7月3日,会同县堡子镇手工柴火月饼生产车间内,阵阵香气弥漫,一炉柴火月饼新鲜出炉。“入口就是浓郁的芝麻香,出乎预料地好吃!”湖南交通频道新媒体记者彭嘉莉在吃完第一小块月饼后,忍不住夸赞道。第一次吃柴火月饼、现场参观制作流程的她说:“柴火烤制的月饼,外面很酥脆但是又不会掉渣,特别好吃。”
会同手工柴火月饼,经过制馅、和面、包馅、制模、成型、沾麻、烤饼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表面裹满金黄的芝麻,外酥里嫩,散发出独特的柴火清香、芝麻焦香和淡雅悠长的山茶油香气,是会同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美食。2025年,会同手工柴火月饼制作技艺列入怀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小时候吃就觉得很香、很甜,现在还多了一种味道——情怀。特别是远方的游子吃到就觉得是一种乡愁,承载着满满的回忆。”会同县堡子镇向家柴火月饼喜口食品负责人粟卫介绍,现在的月饼口感比以前更好了。他们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研发,种类日益丰富,从传统的五仁、坚果,到新品蛋黄、板栗、牛肉等,口味应有尽有,不仅有让本地人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也逐渐俘获了大批外地食客的味蕾。“去年,我们依托线上、线下销售柴火月饼十万公斤,带动周边一百多位村民就业。”
生产车间内,一缕缕柴火香气萦绕,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和面的师傅手腕翻飞,面团在掌心揉搓得光滑柔韧;包馅的巧手一捏一合,月饼初具雏形;沾麻的工序更是讲究,颗颗芝麻均匀铺满饼面,确保每一口都香酥可口。最关键的烤制环节,老师傅们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把控火候,让月饼在柴火的温柔炙烤下逐渐金黄,香气四溢。
如今,会同手工柴火月饼不再拘泥于中秋节前后一个月的生产周期,而是采取全年订单式生产模式。通过参加全国各类展会推广会同特色美食,这款承载着乡愁的非遗月饼已远销海外,让更多外国友人和海外华人品尝到了来自会同的中国传统味道。
从记忆中的中秋味道,到如今四季飘香的“非遗名片”,会同手工柴火月饼不仅延续了传统技艺的匠心,更在创新中让这份甜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每一口酥香,都是时光的馈赠,也是文化传承的见证。
系列报道: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何峰
编辑:杨伶霞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