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新晃农业农村局驻村帮扶纪实:克寨村的“绣花功夫”与山乡蝶变
2025-05-16 11:57:39 字号:

新晃农业农村局驻村帮扶纪实:克寨村的“绣花功夫”与山乡蝶变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杨长锦 新晃报道

晨光初露,武陵山脉的薄雾还未散尽,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克寨村的烤烟田里已是一片忙碌。这个曾因山多地少而沉寂的脱贫村,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奔跑——村集体经济两年增长303%,特色产业带动百人就业,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振兴路”的誓言,早已化作2285名村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防返贫监测:织就民生保障网

“杨祖国医疗费自付费用12万?快启动大病救助程序!”驻村工作队通过防返贫监测系统发现常驻贵州玉屏县的杨大哥突发心脏主动脉夹层破裂,医疗总费用22.7万元,自付治疗费用高达12.4万元。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入户核实,协助整理住院单据、诊断证明等,与上级部门多次对接,最终成功申请1.7万元大病救助金缓解了燃眉之急。这是克寨村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的缩影。

面对123户脱贫户、11户监测户的动态数据,这支由县农业农村局派出的三人小队,将“精准”二字刻进骨子里。他们建立“数据筛查+入户核验”双线机制,500余份监测户申报明白纸飞入寻常百姓家,数十条风险预警信息从医疗、教育等部门数据中精准筛出,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干预。2024年新纳入的监测户杨国才户,夫妻二人突患癌症重病让这个四口之家陷入困境,工作队及时落实“医疗救助+公益岗位+产业奖补+教育帮扶+兜底保障”措施,实现每月增收1000元,半年时间让这个突发困难家庭稳住基本盘,让杨大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产业振兴:黄土里刨出“金疙瘩”

站在村级光伏发电站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杨震算起生态账:克寨村建设的光伏电站年发电收益超6万元。这种“阳光+土地”的立体经济模式,正是克寨破解“九山半水半分田”困境的密钥。通过激活沉睡经营性资产,170亩羊肚菌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湖南锦虹农业公司带动本地就业100余人,年人均增收4000元。

立足扶罗烟站技术支撑与雄华烤烟专业合作社落户本地的区位优势,该村通过“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模式克寨烤烟种植实现逆势突围,2023年种植140亩初尝甜头,2024年顶住市场波动稳守130亩,2025年依托烟站与合作社带动扩种265亩,三年累计535亩的规模让山坳坳变身“绿色银行”,累计带动着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的“绿色工资”。争取35万元移民资金浇灌的黄精正拔节生长,通过入股分红模式投资新晃惠源种植合作社发展黄精种植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75万元。

1747360203723.jpg

烤烟种植助农增收。喻国杰 摄

1747360245105.jpg

克寨村羊肚菌种植基地。 张为 摄

民生提质:山水间绘就幸福图景

为了改善村里生产生活设施,防止耕地抛荒,便利村民生活,驻村工作队走遍16个村民小组,查实情,找短板,并与村两委向各级部门争取2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工程”,6公里灌溉水渠贯通、5处山塘维修、1公里河堤加固、1处团寨入户路硬化。与此同时,通过“雨露计划”教育帮扶的14名山里娃带着4.2万元补助金走向山外学堂托起山村希望。健康帮扶让慢病患者足不出户享受家庭医生服务。当光伏收益开发的公益岗位让残疾家庭杨传耕挺直腰板,当“八整洁”评比让农家小院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乡村振兴的温度在点点滴滴中流淌。

1747360298765.jpg

春耕水渠修建工程实施 杨震 摄

党建引领:党群共谱振兴曲

在党建引领下30名帮扶干部与123户383名脱贫群众的结对信息织成一张醒目的“亲情网”——每本“结对联系手册”都写着帮扶人的手机号。由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成的“红色志愿服务队”用脚板敲开振兴之门,清晨的院坝会上,杨队长大声向脱贫群众解读产业政策;深夜的农家火铺边,村支书杨传高带着党员逐条记录村民对灌溉水渠的改造建议。……村民吴桃英在院坝会上提出的路灯安装建议,三个月后化作20盏照亮山路的太阳能灯,她逢人便说:“干部真在给咱干实事!”正如杨队长在驻村日志里写的那样:“只有把党旗插在田埂上,把初心写在群众心坎里,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从光伏电站的电流声到烤烟田里的欢笑声,从监测户杨大哥的账本到村集体57.75万元的年终报表,这支驻村工作队用两年时光,在武陵山余脉深处写下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而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规划中的黄牛产业链示范园区项目即将动工……克寨,正以奔跑的姿态,奔向更好的明天。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杨长锦

编辑:杨伶霞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