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 ISO 国际标准应用大会现场。蒲湘萍 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通讯员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怀化报道
10月16日至17日,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 ISO 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在“中国茯苓之乡”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盛大启幕。
作为大会永久举办地,靖州不仅承载着“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千年产业底蕴,更正以百亿产业链的蓬勃姿态,推动茯苓从深山“土疙瘩”向国际“金招牌”跨越。
同期,“千年茯苓韵 靖州山水情”2025 网络达人寻味之旅同步开启,三十余名来自湖南各地的网络达人化身“产业观察者”与“文化传播者”,深入种植基地、交易市场、加工车间与文化景区,用脚步丈量产业根基,用镜头捕捉创新活力,用体验传递生态与人文温度。
这场跨越三天的深度探访,既是对靖州茯苓全产业链发展的全景解码,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传播的生动实践。
2025网络达人寻味之旅启动仪式现场。
寻味溯源:触摸茯苓产业的根基与脉搏
10月16日,三十余名网络达人从数字云端走入靖州山水,以 “千年茯苓韵 靖州山水情” 为主题开启深度探访。
“原来茯苓是这样‘藏’在土里长大的,太神奇了!”在贯堡渡3000亩茯苓种植基地,“纳兰小鱼”俯身触摸松根下的茯苓菌核,惊叹“土生金”的生态智慧。
这里“杨梅树+茯苓+玉竹”的轮作模式,既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更通过GAP标准化种植构建起生态循环体系。
达人“犇跑的大牛”边拍边解说,“每年稳定输出3000吨茯苓,直接带动近300名群众就业,这样的规模化生态种植不多见。”
贯堡渡茯苓种植基地。
产业根基的厚度,在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体现得尤为直观。当地商户姚绍和的“销冠”故事,正是这一产业升级的鲜活注脚。
姚绍和曾创下“花两个多小时就卖完近50吨鲜茯苓”的成绩,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执行“每卖出一吨茯苓奖励25元”的激励政策,仅这项政策就为他带来每年超10万元的奖金。
更重要的是,政策红利不仅成就了个体商户,更催生了市场“全年无休”的产业盛景,也直接见证了其年交易量的跨越式发展。
当达人问及交易高峰期场外的盛况时,姚绍和的期待道出产业心声,“一天要排100多车,部分交易只能放在场外,希望市场再大些。”
站在茯苓加工贸易中心的大数据屏前,屏幕上的全国交易价格、出口数据不停实时跳动。据讲解员介绍,靖州已成功建成全国最大的茯苓交易平台,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而这一成绩恰好印证了“靖州价格影响全球”的行业地位。
在茯苓文化展馆里,茯苓的历史与文化被一一呈现。这里既展示了《本草纲目》对茯苓的古籍记载,也展示了现代药理研究与太空诱变育种技术;既展示了传统的茯苓切片工艺,也展示了多元化的精深加工产品。
达人“南岳衡山敏敏子”在展柜前驻足良久,忍不住感叹原来茯苓不止是药材,还能做成果脯、饼干、面膜……
据介绍,如今,靖州茯苓产业规模已位居前列。当地年销菌种4600万包,该数量占全国市场的80%;茯苓出口量更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已然真正实现“买全国、卖全球”的格局。
达人团走进靖州茯苓加工贸易中心。
创新蜕变:传统药材的时尚转身与国际赋能
当网络达人走进“茯至心苓”新中式茶饮店,一场传统药材的“变形记”正在上演。
@湘西村花 手持茯苓桃胶润颜炖,感受千年药香在唇齿间的新生;店员展示的4小时古法慢熬工艺与现代智能萃取结合,让网络达人们品尝后纷纷感叹,“原来中医药文化可以如此‘潮’,如此贴近生活!”
这股“潮”的背后,是靖州推动茯苓从药材转型健康消费品的战略。目前,茯苓多糖口服液、茯苓面膜等320余种产品,已构建起全品类矩阵。
“4家加盟店已落地,年底将拓展至30家,争取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打卡地’。”“茯至心苓”品牌经理储莹莹向网络达人们透露的扩张计划更显产业活力。
靖成集团党委副书记邓宗昌表示,养生茶饮市场年增10%,集团“茯至心苓”茶饮的核心优势,在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靖州茯苓的药食同源属性。
集团以“产业+研发+市场”三轮创新驱动,依托“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本地资源禀赋,联合湖南中医药学院研发降三高茶饮等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健康消费网络,助推靖州茯苓产业提速。
达人们,走进“茯至心苓”总店。
这种创新动能,在10月17日的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上进一步升级。不久前发布的《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在现场得到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李丁的专门推介,他直言,“这标志着中国茯苓产业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ISO/TC249/SCI主席桑珍提出建立“湘药认证体系”,为达标产品授予专属标识;万吨智能冷链仓储、新菌种研发等六大项目落地,总投资超20亿元;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为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授牌时强调,“这里将成为全球茯苓科技的创新策源地。”
迄今,靖州已开发出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各类茯苓产品320余种,成功实现从“论吨卖”原料到“论克卖”精品的价值倍增,并远销海内外。
2024年,这一产业再添重磅成果:茯苓深加工产品(茯苓丁、片、卷、粉)斩获第109届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同年据权威评估,“靖州茯苓”品牌价值高达313.86亿元,位列湖南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前十,且是其中唯一的中药材品类。
至此,依托深加工产品的国际认可与高价值品牌地位,靖州茯苓彻底告别 “土疙瘩” 标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 “金招牌”。
排牙山森林公园。
共生共振:山水文化的共鸣与产业民生的温度
寻味之旅中,靖州的生态与文化魅力,为产业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在排牙山森林公园,秋雨为达人们铺开水墨画卷,自媒体博主“彭博丫丫”在负氧离子超标的林间步道感叹,“这里的每一口呼吸都是对生态价值的最好诠释。”
这片森林覆盖率超90%的生态屏障,不仅为茯苓生长提供天然氧吧,更通过“森林碳汇”交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文峰塔景区则展现了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126块论语碑林与苗侗特色建筑交织,达人 @沨沨 驻足品读:“靖州把儒家精神刻进山水,又用茯苓产业激活文化基因。”
每年7月,景区举办的教育成果表彰活动,以古朴谢恩礼激励学子,“百年状元坊” 铭刻高考优秀学生名录,形成独特的文化IP,让“千年茯苓韵”有了更深厚的人文支撑。
无论产业如何发展,最终都要回归民生的温暖。走进源龙村茯苓基地,脱贫户杨大姐的话满是获得感:“以前为了挣钱不得不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打理茯苓,年收入超3万元,既能顾家又能赚钱。”
靖州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等多元模式,产业链联动带动2万余农户,7万从业者人均年创收3万元,助力4100多户脱贫户实现了稳定收入;甘棠镇五里冲基地的“茯苓+杨梅”套种模式,更让每亩产值突破13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茯至心苓”新中式养生茶。
活动行至尾声,媒体达人“侗寨欢欢”提笔写下心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舌尖,从深山秘境到国际舞台,靖州茯苓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我们此行不只是‘打卡’,更是‘接脉’——接过这片土地的文化之脉、自然之脉、人情之脉。”这番话,道尽了“寻味之旅”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同行的媒体达人们也纷纷表态,将用镜头捕捉细节、用文字传递温度,通过短视频与图文内容,第一时间把靖州的产业活力、生态之美与民族之情分享给外界。他们希望让靖州茯苓的独特韵味穿透屏幕、飘香万里,助力更多网友认识靖州、走进靖州。
此次靖州茯苓寻味之旅,不仅见证了一颗“土疙瘩”撬动百亿产业的发展奇迹,更触摸到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交融、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生的鲜活脉搏。
靖州茯苓,正以千年药香,与世界同频共振。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张兴诚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编辑:杨伶霞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