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当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在靖州启幕,这颗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深山瑰宝,正以“世界规则制定者”的姿态,在中医药现代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太空育种的壮举,从深山采掘到全球贸易,靖州茯苓的蜕变史,既是一部中华医药文明的传承史,更是一曲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交响乐。
千年文脉滋养产业根基。靖州与茯苓的渊源可追溯至炎帝神农氏推演八卦的飞山脚下。《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九大仙草”,明代《靖州直隶州志》记载的人工栽培技术,开启了茯苓从野生到驯化的历史进程。
20世纪70年代,靖州与中科院合作选育的“5.78”纯菌丝种,使产量提升3-4倍,奠定全国主产区地位。2013年“湘靖28” 菌种搭乘神舟十号完成太空诱变,开创了茯苓育种新纪元。
如今,“湖南靖州茯苓栽培文化系统”正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万草之源归茯苓,茯苓之首归靖州”的行业共识日益彰显。
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种植技术上,更融入了百姓生活。靖州人自古将茯苓入菜入药,创造出茯苓饼、茯苓酒等传统药膳2023年举办的“舌尖上的靖州”美食文化节,更将茯苓美食推向大众视野。
非遗茯苓炮制技艺的五代传承,使这味药材在保持传统药效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
科技赋能铸就产业辉煌。在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现代化生产线将茯苓加工成320余种产品:从茯苓多糖口服液等国药准字药品,到茯苓面膜、茯苓螺蛳粉等时尚消费品,实现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
2024年,茯苓深加工产品斩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品牌价值达313.86亿元,位列湖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第九。
产业崛起的核心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靖州首创的松树蔸亮蔸栽培、袋料栽培等6种技术,使松木利用率从不足50%提升至98%;与中科院合作培育的新一代菌种,推动种植模式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型。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24年《中医药—茯苓》ISO 国际标准发布,不久前发布的《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使“靖州智慧”成为全球产业规则,带动茯苓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二。
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起强大竞争力:年销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80%,鲜、干茯苓交易量占全国70%,吸引修正药业等71家企业入驻,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81.59亿元,2025年将突破百亿大关。
盛会启幕引领产业未来。此次大会的召开,正值靖州推进“世界茯苓之都”建设的关键节点。围绕“一园一平台两基地三区五中心”战略,靖州正打造集种植、加工、文旅、康养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茯苓科技产业园入选湖南工业旅游线路,数字化体验基地成为文旅消费新场景,“茯苓+杨梅”“茯苓+皇菊”的林下经济模式,使每亩林地综合效益提升3倍以上。
产业振兴带动乡村蝶变。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茯苓产业联动7万从业者人均创收3万元,助力4100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甘棠镇五里冲基地的“杨梅-茯苓”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的生态效益;渠阳镇马园基地的“三层剥离”立体种植,构建 “中药材+研学康养”的绿色循环体系。
当网络达人走进苗乡侗寨,用镜头记录“土生金”的产业奇迹;当各国专家齐聚靖州共商国际标准,茯苓这颗古老的“四时神药”,正以科技为翼、以标准为舵,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航程中扬帆远航。靖州,这座武陵山区的边陲小城,正用一颗茯苓的传奇,书写着“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的时代华章。(罗旭)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罗旭
编辑:刘顿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