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十余名网络达人化身“产业寻味者”,用镜头与脚步丈量着茯苓产业的前世今生。从松根下的“土疙瘩”到国际舞台的“金招牌”,这场跨越三天的深度探访,不仅是对百亿产业链的全景解码,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生动诠释。
千年药香里的生态密码。在贯堡渡3000亩茯苓种植基地,达人“纳兰小鱼”俯身触摸松根下的茯苓菌核,惊叹于“土生金” 的生态智慧。这里独创的“杨梅树+茯苓+玉竹”轮作模式,让每亩土地在生态循环中增收3000元。这种“林-药”共生的智慧,恰似靖州人世代相传的生存哲学——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
当镜头扫过茯苓贸易大市场的繁忙景象,商户姚绍和的“销冠”故事成为产业升级的注脚。政府 “每卖出一吨茯苓奖励25元”的政策,不仅让他年获超10万元奖金,更催生了“全年无休”的交易盛景。大数据屏上跳动的全球价格指数,无声诉说着“靖州价格影响全球”的行业地位。
在茯苓文化展馆,《本草纲目》的古籍记载与太空诱变育种技术比邻而居,传统切片工艺与茯苓面膜、饼干等现代产品相映成趣。达人“南岳衡山敏敏子”驻足良久,“原来茯苓不只是药材,更是生活美学的载体。”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千年药香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传统药材的时尚变形记。走进靖州“茯至心苓”新中式茶饮店,@湘西村花 手持茯苓桃胶润颜炖饮品,直观感受4小时古法慢熬与现代智能萃取的完美融合。从茯苓甘草润咽饮到人参熬夜水,320余种深加工产品已构建起全品类矩阵。品牌经理储莹莹透露,品牌正推进30家加盟店的扩张计划,旨在通过门店落地与创新运营模式,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打卡地”。这让网络达人们纷纷感叹:“原来中医药文化可以如此‘潮’,如此贴近生活!”
这种创新动能在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上达到高潮,《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发布,ISO国际标准应用开启新篇,六大总投资超20亿元的项目落地。当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为茯苓菌种研发中心授牌时,靖州正从“原料供应地”向“全球茯苓科技的创新策源地”跨越。
2024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313.86亿元品牌价值、位列湖南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前十且是其中唯一的中药材品类,这一系列荣誉背后,是靖州茯苓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是“中国茯苓,世界共享”的铿锵誓言。
雨幕中的文明交响诗。飞山的雨丝编织着历史与现实的经纬。@石导一切皆可导 用镜头捕捉云雾缭绕的峰峦:“这哪里是山,分明是流动的水墨画。” 当飞山太公传说与历代文人题刻在雨中回响,“南岳衡山敏敏子”感叹,“靖州把文化基因刻进了山水脉络。”这种将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的文旅创新,让茯苓产业有了更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家门口年收3万,既能顾家又能赚钱。”在源龙村茯苓基地,脱贫户杨大姐的话温暖人心;“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模式带动7万从业者人均年创收3万元;“茯苓+杨梅”套种让每亩产值突破13万元。产业发展的温度,在田间地头与百姓舌尖悄然传递。
对此,媒体达人侗寨欢欢感慨道:“我们不仅是在‘打卡’,更是在‘接脉’——接过这片土地的文化之脉、自然之脉、人情之脉。”这场从数字云端到泥土芬芳的寻味之旅,见证了一颗“土疙瘩”撬动百亿产业的奇迹,更触摸到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交融的鲜活脉搏。靖州茯苓的故事,正在网络达人们的镜头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独特韵味。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张鹏
编辑:刘顿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