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27日,第三届中国黄精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让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再次聚焦全国目光。作为“中国生态黄精之乡”,这片土地将不起眼的山间根茎,培育成占据全国1/3市场份额的“黄金产业”,其背后是“资源禀赋筑基、政府赋能破局、全链升级增值”的高质量发展逻辑,为县域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范本。
资源禀赋,生态与品质筑牢产业根基。新晃黄精的崛起,首先源于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地处北纬27°黄金生物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76%的高森林覆盖率,再加上温湿适宜的气候,共同孕育出新晃黄精的天然卓越品质。经检测,其核心有效成分——浸出物、多糖含量,分别超出国家药典标准1.6倍、4倍。“生态”二字既是最硬核的名片,也让新晃黄精从产业源头就具备了差异化竞争力。
这种优势并非停留在单一品质上,而是形成了“生态+规模+品牌”的立体支撑。目前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5.5万亩,建成28个规模化示范基地,年培育优质种苗2亿株,成为周边县市的“种苗补给站”;同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生态原产地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身,黄精数据产品在深圳上市,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品牌与规模双基石。
政府赋能,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新晃黄精的逆袭,离不开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接力护航”。当地没有将黄精视为普通农产品,而是定位为“新兴产业第一动能”,锚定“百亿产业”目标,以全流程精准施策破解产业痛点。
在产业起步阶段,政府用“真金白银”打消农户顾虑。设立专项产业资金,推出 “黄精贷”“黄精保”等定制金融产品,通过贷款贴息、保险补贴,让农户“敢种、放心种”;面对种苗周期长的技术瓶颈,主动牵线科研机构,将原本3年的育苗周期大幅压缩,推动初加工能力从0.5万吨跃升至3.5万吨,实现“产量与品质双赢”。
在市场拓展阶段,政府更是“搭台铺路”。改扩建黄精交易市场、打造国内首个区域性黄精交易中心,打通线上线下产销链路;联合海关推出“一站式”报关服务,推动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助力黄精出口东南亚、非洲,甚至成为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馆“指定用品”,让深山特产走向国际舞台。
全链升级,从“单点突破”到“价值跃迁”。如今的新晃黄精,早已跳出“种植+售卖”的初级模式,形成“育苗—加工—销售—文旅”的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价值层级的持续跃升。
龙头企业的引领是关键。以新晃博世康公司为核心,园区集聚20多家企业,开发出即食食品、养生饮品、特色酒类等37个品类,将黄精从“根茎”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返乡创业者如朱学文的加入,更让产业充满活力,带动上千人在家门口就业。而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加工,山间建起黄精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可体验采摘、品尝黄精药膳、享受侗医药浴,“三产融合”让黄精产业既有“干货产量”,又有“文旅流量”。
从零散民间交易到年产值可期的“百亿产业”,从湘西山区到RCEP国家市场,新晃黄精的发展之路,是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再升级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标准化生产深化、国际市场拓展,这颗“土疙瘩”必将在乡村振兴与中医药振兴的浪潮中,绽放更大光彩。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张兴诚
编辑:杨伶霞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