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放飞思维筑梦童心——沅陵溪子口小学社团赋能留守儿童成长
2025-11-12 17:08:44 字号:

放飞思维筑梦童心——沅陵溪子口小学社团赋能留守儿童成长

图片1.png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2日怀化讯(通讯员 佘琴 邓嘉利)11月12日中午,沅陵县溪子口小学校园内各项社团活动正有滋有味地开展着。剪纸教室里的沙沙声,陶艺台上的泥点,盘旋空中的无人机嗡鸣,书法室里的淡淡墨香……共同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成长卷轴。

该校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发展社团活动,悄然帮助校内学生占比近五分之三的留守儿童们,上演着一场静水深流般的蜕变。

心灯渐明:社团里的“小工匠”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流进溪子口小学新落成的剪纸馆,宽敞明亮的空间里,四年级的曹同学正全神贯注地用刻刀勾勒着纸上的图案。呼吸间,一幅精巧的“柿柿如意”渐次浮现。作为一名单亲家庭孩子,曹同学的父亲在外打工挣钱,他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篮球、象棋、羽毛球、乒乓球……曾经的他辗转于多个社团内,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

“篮球我总是打不好,下象棋又太无聊了,总觉得没意思。”曹同学坦言。那份游离感,在拿起刻刀、接触辰州剪纸的那一刻,消散了。细腻的线条、需要极致耐心的过程、从无到有创造作品的成就感,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

图片2.png

“心里特别静,剪着剪着,就把烦心事忘了。”现在的曹同学,课间十分钟也要跑来剪纸馆。在这里,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动沉浸其中的“小工匠”。指尖每一次精准的起落,都在梳理着他内心的秩序,剪掉了浮躁,剪出了专注和稳稳的归属感。

剪纸馆的另一角,五年级的姜同学正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处理着一幅繁复的花鸟图。谁能想到,这个此刻沉静如水的女孩,曾是老师口中“坐不住”的典型?上课时的小动作、忍不住的悄悄话,让老师提起来就不由得头疼。

“这幅喜鹊是我第一个作品。当时不认真,小鸟的眼睛没有刻好,还有好多该连着的地方都断了。”姜同学回忆道。正是这一次次看似“失败”的教训,让她真切体会到了专注力的分量。“剪的时候,只能盯着眼前这张纸,一丁点儿都不能分神。”这种在剪纸中培养出的专注力,神奇地迁移到了文化课上。“现在上课比以前更专心了,知道要控制住不讲话,不然就会像剪纸一样学不好。”剪纸像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她的专注之门,也让她学会了控制与耐心。

“我们学校的辰州剪纸社成立于2023年,许多孩子在这里都留下了非常不错的作品,也获得过怀化市青少年儿童剪纸艺术作品展赛的金奖、银奖、铜奖等等。”剪纸社向兰老师介绍道,学校还和清华大学联名创作了“1938年到访沅陵名人印象”系列剪纸,让孩子们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图片4.png

不止于剪纸。陶艺教室里,一双双沾满湿润陶泥的小手,正忘我地盘筑、塑形。指尖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传递着创造的实感与喜悦。无人机社团的场地上,孩子们屏息凝神,调试、放飞,一次成功的试飞引来低低的欢呼,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好奇之光。书法课堂上,屏气悬腕,一笔一划间,不仅是字的筋骨在生长,更是心性的沉稳在积淀。

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平等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释放天性、磨砺意志、实践创造、体验成功的平台。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主动解决者、作品的亲手创造者。动手做的过程,就是思维活跃、能力生长的过程,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信心悄然筑起的基石。

跨界耕耘:点亮梦想的“点灯人”

七彩社团梦想的绽放,离不开园丁智慧的浇灌。对于溪子口小学而言,专业社团师资匮乏是现实的挑战,但他们没有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开辟了一条充满智慧的“跨界”育师之路。

“困难摆在面前,等靠要解决不了问题。”溪子口小学书记、校长向瑾深有感触。面对陶艺、无人机等专业课程的师资缺口,学校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选派有潜力的老师外出参加专项培训;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利用校内教研时间,组织不同学科老师轮流到各个社团开展“深度体验”。

图片5.png

惊喜,在尝试与发现中接踵而至。原本耕耘于色彩与线条的美术老师王莹老师,在一次陶艺体验课后,指尖触碰泥土的独特感受让她着了迷。“泥土在手中变化、成型,那种触感和创造性,太奇妙了。”学校捕捉到她的兴趣火花,大力支持她参加专业陶艺培训。如今,张老师成功“跨界”,美术课堂之外,她的陶艺社团也开得有声有色。她的课堂,既有艺术的审美熏陶,又洋溢着泥土的芬芳与创造的活力。“看着孩子们捏出充满童趣的作品,那份成就感无可替代。”王老师笑着说。

信息技术课的王怀韬老师,则被无人机的科技魅力深深吸引。他将自己的技术专长与对新领域的学习热情结合,带领孩子们拆解、组装、编程、试飞。王老师的“副业”成了点燃学生探索科技世界的火种。

最动人的“跨界”莫过于劳动课杨老师的故事。他曾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英语老师,后因身体原因难以承担主科繁重的教学任务。学校没有让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靠边站”,而是悉心引导他转向相对轻松又能发挥所长的社团课程。在劳动课的教学中,他将细致、耐心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倾注其中,带领孩子们翻土、育苗、种植、收获……在田间地头,孩子们的坏情绪随着劳动倾泻了出来,杨老师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这种“体验—发现—培养”的模式,让溪子口小学的社团师资队伍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们在“跨界”中找到了职业的新增长点,激发了新的教学热情。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梦想的“点灯人”,用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奉献精神,照亮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道路,也实现了自身教育生命的再次绽放。

焕新园圃:筑就梦想的港湾

梦想的种子需要沃土滋养。溪子口小学社团活动从初具规模到如今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学校自身坚定的投入和社会爱心力量的涓涓汇聚。

图片6.png

“社团活动对孩子们的意义,尤其是对学校内留守儿童的意义,远超经济账。”向瑾说道,由于缺少父母陪伴,留守儿童成长中的视野受到了限制。溪子口小学不断加大对社团的投入,就是为了给孩子多开一扇窗,给他们多一些体验的机会,打开他们视野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

一方面,学校精打细算,将宝贵的资金优先用于改造社团活动场地和购置必需教具。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打开校门”,向外界讲述孩子们在社团中的转变故事,传递社团教育的价值,真诚寻求社会爱心支援。这份真诚,得到了温暖而有力的回响。

当学校规划将一处位置便利、原本用于出租的门面房收回,改造为专门的剪纸教学馆时,消息传开,数位心系教育的本地民营企业家立刻伸出援手。在向瑾的不停奔走下,爱心善款迅速到位。设计、装修、布置……一座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浸润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新剪纸馆拔地而起,成为学校最具特色的活动空间之一。孩子们在这里创作、交流、展示,指尖艺术带来的安宁与自豪感充盈其间。

图片7.png

“以前我们只有在周末有空闲教室的时候,才能上剪纸课。自从有了新的剪纸馆,我每次想来剪纸的时候找向老师就能进来剪纸了。”四年级的刘同学说道。

几乎与新剪纸馆落成同步,其他社团也陆续找到了自己的“家”。陶艺工作室添置了专业的拉坯机和电窑,无人机社团拥有了安全的试飞场地和维修调试角,书法教室的桌椅和全套书写工具也焕然一新。曾经教学楼里一些原本略显陈旧、利用率不高的角落,经过精心改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吸引孩子们流连忘返的“梦想车间”。

这些实实在在的空间升级与资源投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社团活动的品质和安全性,更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安放身心、重获自信的“秘密花园”。

溪子口小学的社团活动,并非简单的兴趣点缀。它是在深刻理解留守儿童成长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教育实践。这座青山绿水间的校园,正用心用情,为孩子们剪裁出一个更专注、更自信、更有创造力的未来,让每一颗“留守”的星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璀璨光芒。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佘琴 邓嘉利

编辑:雷文霞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