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25年湖南省以工代赈工作现场观摩暨培训交流会于11月3日至4日在怀化落下帷幕,这场集成效总结、经验交流与任务部署于一体的专题会议,不仅系统梳理了湖南以工代赈的阶段性成果,更以怀化等地的鲜活实践为窗口,揭开了这项惠民政策从传统“输血救济”向乡村振兴“造血引擎”转型的深层逻辑。
在五溪大地的田间地头、村落街巷,从中方县荆坪村焕然一新的管网沟渠到会同县堡子镇“稻梦小镇”平整的休闲步道,从麻阳冰糖橙产区的产业路到全域推广的“村民自建”模式,以工代赈正以可触可感的实效,正在重构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
机制创新激活群众主体性,是湖南实践的核心突破。怀化率先推行的全域“村民自建”模式,将项目主导权交还群众,68个项目开工准备时间平均缩短45天以上,建设资金节约15%,彻底扭转“政府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会同县严格落实“能用人工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不用专业队伍”原则,让群众在参与中既是建设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内生动力自然觉醒,这正是以工代赈“授人以渔”的精髓所在。
技能赋能则为长效增收筑牢根基。荆坪古村在道路施工中传授砌筑拌浆技术,在水利项目中普及管护知识,200余人次培训推动务工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型;怀化依托83个后扶产业园区、223个帮扶车间开展“订单式”培训,帮助5万余人掌握专业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让短期务工转化为长期就业能力,为乡村留住了“带不走的建设力量”。
更关键的是,怀化以工代赈始终与产业发展深度绑定,放大政策综合效能。麻阳将10公里产业路与冰糖橙种植产业串联,会同把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月饼小镇”“稻香诗田”乡村旅游布局,荆坪古村通过景区提质改造创造超100个灵活岗位,更吸引80余个返乡创业项目落地。这种“基建铺路—产业唱戏—群众增收”的闭环,实现了“建设一处、带动一片、受益一方”的乘数效应。
从全省维度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618个,吸纳劳务用工人数26.01万人,发放劳务报酬41.7亿元,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人数21.65万人,其中劳务报酬发放和培训人数均居全国首位。怀化市便以279个项目、5.74 万务工人数和9.35亿元劳务报酬发放额位居全省首位。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怀化的实践清晰证明,以工代赈的价值早已超越“救济”本身,它以机制创新唤醒乡村活力,用技能赋能夯实增收基础,靠产业融合实现长效发展,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范式升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罗旭)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罗旭
编辑:雷文霞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