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奏响“侗歌”的进行曲

红网时刻记者 王石磊 通讯员 刘崇艺 怀化报道

怀化城郊的新家庄,古朴、美丽。层层叠叠的山峦犹如一串串音符,跳动在舞水河这根绿色的弦上。怀化盛源油脂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高唱自己谱写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侗歌”。

“我们唱的‘侗歌’是民族品牌歌。”公司董事长王林说,“侗歌”品牌之所以姓“侗”,是缘于他从小就对《侗歌向着北京唱》这首民族歌有着特别的爱,也缘于他们几个创始人都来自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对怀化侗乡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希望自己的民族品牌源源不断地走出自我,走向世界。

的确,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打拼,“侗歌”品牌食用油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20多省市,其副产品枯粕热销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年产值从2018年的1.6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成为武陵山片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食用油加工和经营企业。

也正因为如此,在“侗歌”的“五线谱”上,满满显现的是三个少数民族汉子为追求品牌梦而写就的一篇又一篇唱响品牌的华丽篇章。

变奏曲

2004年,市场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经营的食用油,在市场的颠簸中飘摇。藏在怀化山里的盛源油脂公司也未能逃脱市场的羁绊。电力供应不足,商品价格下挫,产品严重滞销,使厂子压力山大,步履艰难。

全公司100多名员工和股东们盯着名财务数字发愣:辛苦1年公司亏损120万元,还欠员工工资50多万元。是否继续坚持成了员工和股东们的艰难选择。

不到一个月时间,公司员工走了50%,想法各异的7个股东最后也只留下3个。

公司走向何方?面对市场的不景气,3个留下的汉子不但没有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在胸间翻滚。经过一阵沉默之后,他们开始为寻求出路而苦苦思索。

“公司的出路在品牌。”新的董事会经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后认为,公司不会死,问题在于我们采用的传统经营模式经不起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必须砸锅卖铁搞出自己的品牌,用品牌打开市场。

心有灵犀一点通,决策者们一拍即合,果断决定:所有股东放弃自家经营业务,拿出家当,专心致志地为树塑“品牌”拼出个名堂来。

于是,有的转让了经营多年的自家门店,有的卖掉了刚买不久的私家车......还共同拿出各自的房产证为公司抵押贷款。

功夫不负追求者。不到30天,公司就筹资了500万元、贷款2000万元,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侗歌”商标注册、厂房改造、工艺改进、品牌营销......

刻在公司墙上历久弥新的“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几个大字,既是公司永恒的卓越追求,也成了他们永不忘记的历史见证。“侗歌”也成为食用油行业最早启用和叫得响的品牌之一。

交响曲

2020年。公司捷报频传:“侗歌”牌食用油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番,实现利润增长290%,成为食用油行业的佼佼者。

这一组数据,似一个个音符,伴随着科技兴企的旋律,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谱写了一部科技创新和产品系列开发的交响曲。它凝聚了盛源人的辛勤和智慧,也融汇了盛源人“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这个年近半百的王林董事长正在奋笔疾书,间或放下钢笔,翻阅资料,一个个字母、一个个数字,按照市场规律在他的笔下跳跃,呼唤着产值和利润。他是公司总负责人,曾多年经营过食用油,凭着他对企业利润点和成本核算经验和思考,带领团队在他的办公室,日夜不停地构思一个又一个新产品,设计着一个又一个技改方案。这个由6人组成的技术中坚力量,配合默契,攀登在科学的群山之间。经过120多个日夜的信息采集、精心设计和科学论证,一套完整的兴企技改蓝图走出办公室,落地到了陈停已久的生产车间。

一位中年人奔波于实验室、车间和市场之间,他那常年严肃的表情象征着严谨和智慧。他叫满伟,既是总经理,又是产品开发总负责人。精通业务和作风过硬的他,一股苗族人蛮劲,在艰苦创业的3年里,与科研人员一道,把实验室既当办公又当家,在这间挤满仪器的屋子里,攻破了一道道难题,先后发明了15项实用专利、5个系列精品食用油产品和环保鱼料和肥料等3个枯粕副产品。新产品经中试投产后,很快市场订单不断,车间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

灯光通宵达旦。这里的工人师傅们好多天连午休时间都放弃了。这些天来,工人们为调试一条自动化的精品油生产线紧张地忙碌着。侗族汉子罗正余是负责生产质量和设施维护的副总经理,与技术人员一起在车间连续工作了九天九夜,妻子生病住院都顾不上照顾一阵子,每天吃着冷冰冰的盒饭翻来覆去的调试着这个新玩意,对妻子的抱怨只能藏在心里。经过50多次反复试验、反复琢磨,这条精品油生产线终于出油了。经分析和测试,产品的各项指标超过了国家精品油的标准,出油率提高了15%。

盛源人这种“拼得起、霸得蛮”的韧劲,敲开的不仅仅是品牌兴企的大门,创造的是比产值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协作曲

盛源油脂公司的办公用房虽然不大,但会议室足已容纳200人同时听课。

“这堂课满有意思的。”来自芷江乡下的罗秀伦开心地说,他们村里来了6个油菜和油茶种植的专业户,在这里培训种植技术后,计划与公司签订种植合同,回去后联合承包种植油菜1100亩。

培训部经理石娟介绍:从2015年起,公司公司采取“公司+订单+基地+农户”模式,先后投入1200万元,在湘、桂、黔、渝、鄂等五省周边地区的70多个乡镇,每年分片区组织农民集中培训种植技术和营销经验,年培训技能人和经纪人520人次。

公司的简报显示:2016年以来,公司培育了食用油料专业户和经销商1860人,龙头带动农户建油料基地12万亩,扶持加工小作坊 420多个,连接农户达3890户1.63万人,解决农民就业3200人,年订单收购茶(菜)籽2.4万吨、枯饼8.6万吨,油农户平年增收3万元以上。

没有挂牌的“影子学校”不仅仅培训的是农民和专业户,公司每月还要轮流培训车间工人2天,对他们不断地进行安全生产和操作技术的培训。据统计,全公司62名一线工人有70%的成为加工操作能手,5人非常熟练的掌握了产品检验技术。

理念决定成败。在品牌时代的今天,盛源人正是依靠专业农民、熟练员工的大合唱,在竞争激烈的舞台上,豪放出了一首又一首站稳于市场的优美“侗歌”。

来源:盛源油脂

作者:王石磊

编辑:彭渊林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