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研究
中方县泸阳镇文化站助理馆员 周春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农村公共文化是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从机制保障上看,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重
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农村文化力量单薄、服务方式单一的实际,把享受文化服务作为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部署农村文化工作,主动承担起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在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设。一方面,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坚持“三纳入”措施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即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要领导抓全盘、分管领导抓指导、相关单位抓落实,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规定乡镇主要领导不重视农村文化发展的原则上不得评优,村支“两委”主要干部不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则上不予推荐连任;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加大农村文化事业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对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大户发展、文化项目实施情况等实行量化、细化考核。要着重明确文化主管单位的具体任务,提升文化局(馆、站)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功能,引导各级各部门把公共文化产品送到乡村、农民家门口。另一方面,要实行社会化运作文化服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在提供服务。要立足政府文化建设力量有限的实际,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突破口来抓。要出台社会化运作文化服务的具体操作办法:对重大文化活动或各类公益文化活动,通过信息发布、专家评审、资格认定等一系列规范的程序,交由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文化团体来组织承办或协办。采取这种模式,既能扩展政府资源的利用空间,宣传承办单位,又能保证文化服务的质量,达到政府、文化、群众“三贏”的效力。
二、从设施建设上看,要坚持规划统一与支持个性发展并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架必须以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来支撑。要针对当前农村文化设施不全、功能单一、管理滞后的实际,整体策划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行基本标准统一而不千篇一律,对全面实施的文化建设项目统一合理规划,同时支持乡村基层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阵地,提高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功效。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文化项目。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统一规划,根据实际拟定不同的规模,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招投标、统一管理、统一有关部门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保障,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综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二要推进乡村本土文化建设。根据越来越多的群众热衷于体味大自然的文化消费趋势,抓住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优势,指导乡镇村组或农民抓住本土的特产或特色,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发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文化阵地,打造“一乡一文化”“一村一文化”品牌,完善点面结合的文化阵地网络。比如,中方县桐木镇是“葡萄之乡”,盛产的“湘珍珠”葡萄远销周边省市,要通过举办“葡萄文化节”,修建葡萄文化展览室等,让农民树立起葡萄文化品牌的意识,大力发展以“葡萄架下话家常”、搞娱乐为主题内容的农家乐文化旅游阵地。铜湾镇黄溪村拥有古老的建筑群和奇特的山水风光,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开发,建成古建筑文化和山水文化交融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参观。三要深入挖掘传统特色文化。传统特色文化作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创的文化样式,是基层文化的内涵和灵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将传统特色文化素材整理好,科学安排好布局,引导当地农民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地的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体育活动、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阵地、组建业余团体等方式弘扬当地特色文化,把特色项目做大,把特色产品做精。比如,中方县要重点加大腰鼓、霸王鞭、赛龙舟、舞龙狮、阳戏、老戏、酒歌、茶山鼓等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支持发展专业的民间业余演出团体。
三、从人员保障上看,要坚持队伍统管与灵活机动运用并重
目前基层文化队伍主要包括文化干部自身队伍、专业放映演出团体、农村业余演出团体及涌现出的一批文化大户,但力量不强、青黄不接。要以增强基层文化队伍自身造血功能为龙头,对这支“散沙式”的队伍实行统一管理,明确其职责但又不干涉其具体运作,使整支文化队伍放得开、收得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要大力整合文艺人力资源。针对自身人力资源不够的实际,打破就建设而建设的工作思路,整合文艺资源,建立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为热衷参与农村文化的企事业单位搭建平台,指导成立企事业单位文艺宣传队伍,既让百姓得到实惠,又让单位树立自己的品牌。整合公众力量,成立文艺轻骑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吸纳各个单位文艺精英、文艺爱好者加入。二要大抓队伍辅导培训。基层文化部门每年要选送文艺专干到省市进修,加强文化艺术交流,提高机关整体效能和自身建设。文化单位专业文艺工作者要实行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按照“培训新时代农民、培训农民新时代”的方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艺术培训到乡镇、文艺辅导进农家”的方式,对基层文化专干、业余团体、文艺积极分子等文化队伍重点给予辅导,形成“一户带、九户跟、十户一起来比赛”和“一户唱、九户应、十户一起来活动”的文化队伍发展良好局面。三要大力开展文化练兵活动。坚持文化队伍的质量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和提高的要求,积极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双服务”活动,广泛组织包括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墟场文化、家庭文化等不同方式、不同对象、不同规模的公共文化活动。比如,中方县要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互动汇演”和“群众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全县的农民腰鼓、秧歌调演和农民歌手大赛等,有效激发公共文化的活力。
四、从资金保障上看,要坚持财政支持与鼓励多元投入并重
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要实行经费统筹但不统包统揽,坚持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向文化事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格局,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纲入年初财政预算,做到“两个高于”:即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四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三五”时期。在具体实施中,要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拨的方式下拨到乡村,并以每年15%的比例递增。乡镇财政要在每年投入一定文化事业经费的同时,给予文化项目一定的配套资金。二要引导村组自身投入。要制定鼓励和促进村组发展文化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在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图纸设计、征用土地、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或减免服务。设立农村文化发展引导资金,用于在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及有集体经济的村组,宣传公共文化、培植文化意识,引导村组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倾斜,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三要引入社会力量投入。要在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把一些公益性文化设施、产品或以市场化运作投资,或以冠名的方式承建,或以国有民营的方式委托专业公司管理,既减轻政府资金投入,又为群众带来精神食粮。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周春英
编辑:彭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