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阳 易中华
沅陵,沈从文“看一年也不会讨厌。”
沅陵,林则徐诗云“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他们被沅陵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所倾倒,为沅陵而歌,为沅陵而吟,把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留在沅陵的土地上。
沅陵地处湖南西部、怀化北端,总面积5850.21平方公里,居全省之首。雪峰巍巍,武陵苍苍,千里沅江,蜿蜒其间。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常德与之一衣带水。地理区位与山川河流,造就了沅陵的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自古就是“湘西门户”。大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与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是历史给沅陵的定位。沅陵儿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三千年历史人文,写三千年沅陵传奇。
沅陵的秋天里有斑斓缤纷的色彩
沅陵,典型的山区。雪峰山与武陵山余脉,构成全境的广袤土地,境内群峰林立,溪河纵横。沅江、酉水等911条大小溪河,汇成“三千里水路”,酿就“五万峰青山”,是山的世界、水的王国。
天下风景,因时而异。沅陵秋天之美,美在山上五彩斑斓,美在水中天光云影,美在风中神清气爽,美在江河湖泊碧波荡漾,美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文风情。
借母溪,一个山醉人、水醉人、风也醉人的地方,徒步、探幽、观光、度假、康养、生态体验的旅游打卡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早在 2017年就已跻身“中国森林氧吧”行列。眼下的借母溪,枫红杏黄,蓝天如洗,林涛阵阵,鸟鸣声声,秋意秋韵秋之情怀,被这天籁抒发得淋漓尽致。
借母溪是沅陵秋天的缩影,名字让人浮想联翩。情景剧《狃花女》演绎了借母溪曾经的苦难。那是苦涩中的浪漫、浪漫中的苦涩,无奈中的愚昧、愚昧中的无奈。由齐眉界、夸父山等组成的国家森林公园,浓如烈酒的秋色遍山漫溢,扛过1800年风雨的银杏王树流光溢彩。全省最大的湿地公园,总面积20600多公顷,五溪湖蜿蜒100多公里。
山,秋之形;水,秋之韵。沅江全长1000多公里,200多公里迂回沅陵境内。沅江是沅陵也是大湘西的“母亲河”,向以桀骜不驯、狂放不羁著称,雪峰山与武陵山,都阻挡不了它奔向大海的步伐。而五强溪水库抬高了沅江水位,沅陵段水面宽许多,深邃了许多,沅江从容的依城而过。秋天,江水绿如翡翠,浪花柔如飘带,楼台城廓、田园村庄,都在水中摇曳婆娑,诗情画意,五彩斑斓。
塔是旧时官府治地的地标性建筑。建塔源于“宝塔镇河妖”的权力信仰。沅陵有凤鸣、鹿鸣、龙吟三塔,建于明清。最能体现“宝塔镇河妖”的是龙吟塔。龙吟塔耸立河涨洲上。河涨洲也名河上洲,意即洲随河水涨退而升降,历代《县志》没有被淹的记载。秋天,沅江放缓了流速。秋风贴着江面,一江粼粼波光,绕洲散成一江浪花。杨柳叶落,野草枯黄,而不变的是这洲上的炊烟和小岛风景。
酉水源于湖北,流经重庆,在沅陵汇入沅江,“五溪归沅”到此完成。秋天虽然错过“酉水拖蓝”的水上奇观,但酉水画廊的两岸秋色,依然让人心头波光艳影,眼前落英缤纷。
沅陵的秋天里有生生不息的文脉
沅陵是新、旧石器时期古人的栖息地。春秋战国为楚黔中属地,秦统一天下进入黔中郡版图。汉高祖五年立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见证了沅陵的沧海桑田。距县城20公里的窑头村古墓群遗址,先是商周时的濮国都城,后为秦黔中郡址。城中虎溪山古墓出土的“吴阳”印章,表明沅陵是西汉的王侯封地。
约公元前296年前后,一生追求“美政”的屈原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而失宠,放逐与沅陵比邻的溆浦,乌篷船“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有学者认为,“枉渚”指历史上为沅陵所辖的浦市。如属于后者,说明屈原曾经踏上过沅陵的土地。虽然不是定论,但沅陵境内两百多公里的沅江水路,孤愤前行的屈原既经历了惊涛骇浪的生死考验,又饱览了两岸的奇山异水,《九歌》《离骚》的创作素材与灵感,都得之于这两岸的耳闻目睹。屈原留下的文化记忆如沅江秋水,愈是深秋,愈是清澈。
屈原开启了沅陵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大门。在他身后,王昌龄、刘禹锡、王阳明、薛瑄、杨慎、林则徐、沈从文、林徽因等先贤名流,都与沅陵有过一段难了之缘。
沅陵文脉传承二酉山举足轻重。二酉山距县城12公里,主峰海拔500多米,酉水从山脚流过。秦扫六合,天下归一。为实现“秦万世”梦,秦始皇“焚书坑儒”,去六国之杂音,灭六国之异心。儒生伏胜偷运书简藏于二酉山洞。二酉山由此成为“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出之处,激励着沅陵人晴耕雨读。二酉山所在的二酉村先后走出了67位教授,被称为“中国教授村”。
龙兴讲寺是唐王朝为大西南设立的高等学府,光佛学,开民智,贞观二年(628)李世民敕建,距今1300多年。明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由贵龙场驿丞转任庐陵知县,途经沅陵,在龙兴讲寺讲授“致良知”,开沅陵一代学风,立国学一门新学。后人在他讲学的地方建阳明学院(今虎溪书院)以示纪念。
沅陵文脉源远,武运流长。东汉初年,马援“伐蛮”兵败身亡,《汉语词典》多了一个成语“马革裹尸”。辰龙关,湘西的“门户”,云贵的“咽喉”。《沅陵县志》载“辰龙关县东百三十里,关外万峰插天,峭壁数里,谷径盘曲,仅容一骑。”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反清,兵败死于长沙,残部退守云贵,扼辰龙关,清军三年未能攻下,后得乡人接应,破关直取西南。辰龙关对于清初的“削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乾隆亲题“天下辰龙第一关”。
北山海、南辰龙,见证了吴三桂的飞黄腾达与身败名裂,见证了清帝国入主中原、平定西南。两个节点,半部清史。
辰龙关拖累过沅陵发展的步伐,但阻挡不了外来文化的进入。老城马路巷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五教”同在,有融合,也有对立。1902年的“辰州教案”,既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对立,也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信仰对立,两名英国传教士丢了性命。清政府为此付出了知府、知县、总兵、参将6人革职、300多人收押、8人问斩、赔偿白银8万余两的惨重代价。“辰州教案”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抗战时期,马路巷为湖南临时省政府的办公场址。
二十世纪初,红色文化照亮了沅陵的山山水水。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湘鄂桂黔,沅陵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红二、六军团1935年长征过沅陵,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47军湘西剿匪,指挥部都设在沅陵县城。剿匪胜利公园和纪念碑,铭刻了湘西剿匪的那段烽火岁月。
得益于文化底蕴的熏陶,沅陵人才辈出。清代刑部尚书、画家张世准;毁誉参半的“一大”代表周佛海;当代话剧、电影艺术表演家金山;诗人朱湘;作家向本贵、刘舰平;词作家张名河、石煌远……他们为沅陵的文脉延续和文化繁荣,注入了新鲜活力。
沅陵的秋天里有山遥水长的乡愁
沅陵“美得让人心痛”,是因为有山遥水长的乡愁。荡一叶孤舟的迁人骚客,把“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情乡恋留在沅陵。“五更鼓角催行急,一枕乡思梦未残”“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学界有唐时夜郎在沅陵一说。
沈从文一生视沅陵为“第二故乡”。古城天宁山的优雅芸庐是他大哥的私邸,早年在沅水流域辗转漂泊的沈从文芸庐为家。那段经历沈从文刻骨铭心,“苦苦思念着故乡的那条沅水和沅水边的人们。”他对沅陵的不舍之情,烙在《湘行散记》的行踪里,淌在《长河》的波光里。抗战时期,芸庐接待过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萧乾等文化名流。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信中对沅陵大加赞赏:“沅陵的城市,沅陵的风景,沅陵的人物,在我们心里是一片很完整的记忆。”
乡愁的升华是家国情怀。1938年秋,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转至与县城一江之隔的凤凰山上羁押。昨日少帅,今天囚徒。山上纷纷落木,山下滚滚浊浪,眼前佛光烛影,耳边木鱼声声,报国不能,有家难归。“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鬓发渐渐老,唯有春风今又还。”对国家的忠诚,对现实的无奈,尽在其中。
沅陵已不再是王昌龄、杨慎贬谪那个年代的沅陵了,不再是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流离颠沛那个年代的沅陵了,更不是张学良壮志难酬那个的年代沅陵了。但不变是山水,不老的是乡愁。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人爱一方山水。沅陵儿女无论走到哪里,心心念念都是挥之不去的牵肠挂肚。向本贵长篇小说《苍山如海》《盘龙阜》;刘舰平短篇小说《船过清浪滩》;石煌远歌曲《我家就在山里住》、电视片《千古沅陵》、画册《不老乡情九万年》等,都是身在异乡的他们乡愁的艺术表达。
近几十年来,沅陵儿女怀揣乡愁,身背行囊,走南闯北,打工经商,一栋栋洋楼拔地而起,成为农村一道靓丽风景。当了“老板”的沅陵游子回乡投资,为建设美丽沅陵、美丽家乡,得失在所不计。家乡美了,父老乡亲的日子火了,就是他们希望的最大回报。
沅陵的秋天里有可亲可近的温馨
沅陵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沅陵,也是风情洋溢、民风纯朴、民俗多样、可亲可近的沅陵。
沅陵赛龙舟深入人心,“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回船”。沅陵人赛龙舟,缅怀盘古开天辟地之功。“咬一口辣椒热一身汗,喝一碗烧酒赛一回船,擂一通大鼓壮一次行,摇一杆大旗天地旋。”竞赛之日,江岸“满廓人争江上望”,江中“弄潮儿向船头立。”赛龙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沅陵传统龙舟国际邀请赛”已举办三次。沅陵,“中国传统龙舟之乡”。
巫傩由原始宗教祭祀演变而来,是人与神的沟通。沅陵自古巫傩盛行,辰州三大邪术(巫术)赶尸、放蛊、画符(辰州符)以及做道场、唱土地、还傩愿、打醮等法事,上刀山、下火海、滚油锅等诡异绝技,至今在民间流行。
沅陵人喜欢看辰河高腔,人人都是戏迷票友。辰河高腔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曾经红遍沅江中上游流域。婚丧嫁娶、生日寿诞、重要节气或重大喜庆,锣鼓阵阵,唢呐声声,十天半月收不了锣。辰河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融入当地戏曲原素,唱腔高亢,表演自然。现存200多个曲牌、400多个剧目。其中的《目连戏》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进行了全程录像。
山歌本来是在山里唱的。但水库移民搬迁、扶贫移民安置、农村人进城购房,数量可观的村民变为市民。他们人进了城里,心还在山里,于是就在城里唱起了山歌,公园广场,林荫树下,三五成群,你方唱吱我接腔,成为沅陵城里最美的乡村风情。沅陵有24个少数民族,以歌定情是他们的婚恋习俗,一首山歌结一生情、成一桩婚。沅陵山歌分上河、下河、北河三个腔系,各具特色。
号子统称劳动号子。沅陵“烟笼碧水三千里”,号子主要是水上劳动号子。历史上,沅江是大湘西连接大千世界的主要通道,竹伐木排以及其它山货土产经沅江远销各地,食盐布匹等生产生活用品经沅江运进山来。沅江湍急滩险,礁石林立,船夫、排哥、纤夫用号子激励斗志,也用号子排遣水上漂泊的寂寞。从离岸下水到冲浪飙滩,从起航的码头到抛锚的常德,一路号子声声,或高亢激越,或慢悠舒缓。随着水能源的开发利用,拦河大坝终结了沅江的浩浩荡荡,沅陵古城以及挂着“寡妇链”的清浪滩沉入江底。号子作为文化符号,留在沿江两岸。
沅陵产茶由来已久,茶叶久负盛名。“一枕暗香听橹声,寻梦无痕到碣滩。”沅陵茶属碣滩茶历史最长、知名度最高,芽多叶大、质地柔软、清香淡雅,汉代已有名气,唐代列为贡品。有一出辰河高腔叫《李旦与凤娇》,演的是废太子李旦(唐睿宗)流落沅陵,被胡员外收留。员外有女名凤娇,与李旦品茶相处,互生爱慕。员外不在意李旦穷愁潦倒,许女与李旦为妻。时光流转,世事变迁,李旦回朝登基,册凤娇为妃,促成他们姻缘的碣滩茶列为贡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询问碣滩茶,品后大加赞赏,称碣滩茶是“中日友好茶”。一杯碣滩茶成就一位皇妃,见证中日关系大门开启。
沅陵有24个少数民族40万少数民族儿女,民风民俗,千姿百态,苗家的蜡染、土家的花帕、吊脚楼、拦门酒;跳摆手、冬冬亏、茅斯古等,洋溢着不同民族的习俗风情。沅陵有一个族群叫“哇乡人”,语言叫“哇乡话”,外人学不会,讲不来。有学者研究认为,“哇乡话”可能是沅陵、甚至更大范围的本土古语。
沅陵人口味偏重,喜欢大鱼大肉,尤其青睐柴火熏烤的腊肉(鸡鸭鹅鱼猪狗牛),一块腊肉,一碗烈酒,大块朵颐,酣畅淋漓。沅陵菜尚辣,萝卜白菜也要加上一把辣椒。因为好辣,说话底气十足,做事雷厉风行,做人宁折不弯。晒兰肉、板栗炒鸭、土钵子火锅鸡、辣椒米粉肉等,都是沅陵的特色菜,招待贵客的佳肴。晒兰肉还是送礼珍品,深受人们喜爱。
沅陵风味小吃有口皆碑。吃一碗猪脚板板粉,对其它的粉索然无趣;挑一碟江螺,不再想鲍鱼龙虾;喝一碗凉粉,对冰块冷饮不屑一顾。野葛根粉做的葛粑、野蕨根粉做的蕨粑、野蒿菜做的粉粑等,正宗的沅陵味儿,地道的环保食品。更有那灯盏窝、小笼包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
沅陵的秋天里有硕果累累的芳华
沅陵属“老、少、边、穷”,脱贫曾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20年,戴了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终于摘去,进入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沅陵的新阶段。
沅陵是传统的农、林大县,春天下田种谷、上山栽树,秋天下田收谷,上山砍树。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沅陵人民将以“书通二酉”的智慧才华、“夸父追日”的坚定意志、屈原“涉江”的家国情怀、“马革裹尸”的壮士气概、“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崇高理念,以“文化+”“旅游+”的新思路开创新局面。文旅资源全线激活,文旅产品全力提质,文旅产业全面发展。建成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8处、工业旅游示范区1处、三星级旅游酒店4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4家、省级旅游研学基地1处,成功对接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进入大湘西旅游经济圈。2021年接待游客602.6万人(次),旅游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12.7%和21.3%。今年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成功引进,为沅陵文旅开发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中国传统龙舟之乡”“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百强名县”、二酉山“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中国森林氧吧”“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花落沅陵,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为全球200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区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沅陵将乘创建全省旅游示范区、打造怀化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样板区的东风,构建“一核四轴八区”的特色文旅结构体系,推进投资12.918亿元、23个项目落地开发,其中2022年开建9个,完成投资9.25亿元。沅陵是山水锦绣妖娆沅陵,是人文博大精深的沅陵。来沅看一回龙舟竞渡,看一场巫傩祭祀,看一出辰河高腔,看一场“狃女花开”;唱一次山歌,喊一声号子,赏一回秋色,饱一顿口福,喝一杯碣滩茶,闯一回辰龙关,不枉此行,不负平生。
作者
中共沅陵县委书记 刘向阳
沅陵县人民政府县长 易中华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刘向阳 易中华
编辑:彭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