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回眸时光 ——我的新闻摄影路
2023-04-18 14:21:17 字号:

回眸时光  ——我的新闻摄影路

作者 杨锡建


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王瑶(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我常想,这世界上还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摄影一样定格现实的世界,凝聚流失的时光,留下摄影人的追求和判断,如同那些经典之作,一百年、二百年之后仍然从容面对后人,传导着历史的思绪、真理的力量、灵魂的光芒,生命的芬芳。这就是摄影的价值和力量。


06581a334f9a6351e482ce663cdc211.jpg

30年,我做了一件事。

30年,我坚守初心,只做了这件事,一路荆棘坎坷,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30年来,我怀揣梦想,执着追求,在新闻摄影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历尽千难万险的困苦,也分享了作品见报时的喜悦和幸福!为此落下双手残疾,我也坦然面对,无怨无悔。

回首往事,人生的路是曲折的,同时也给人启迪……

我出生在老黔阳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75年10月,17岁的我跟随南繁育种队伍来到祖国的最南端——海南岛三亚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在荔枝沟大队驻军海军抽水机站操场一侧的简易住房,我们搭建床铺、安营扎寨。我在这里生活了8个月,每天目睹抽水机站海军官兵出操、执勤、工作。官兵们纪律严明,很少与我们交流,只有每个星期六晚上在操场放映电影时,我们可与战士们一起观影。从那时起,军人就在我梦想的年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66eee1ff8cc121c5ae919da4af113d2.jpg

867afc5e5189e6234ff7d49a04278ad.jpg

1976年6月,从海南回家后,成了生产队里的水稻育种技术员,每年征兵都与我无缘,因为“广阔天地”更需要农民技术员。1979年2月17日,保卫边疆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县人武部紧急征兵,我得到生产队长许可,积极报名参军参战,几天后,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军人梦。

踏入军营后异常紧张,战争年代努力适应高强度的实战训练,是我们每个新兵走向战场的必由之路。在军训中我吃苦耐劳,严格要求自己,肩扛50多斤重的八二无后座力炮身,跋山涉水,冲锋在前。

5212a190ac04b5eeb7671c16035d997.jpg


战后的5月中旬,我从广西边防来到广东龙川驻军榴炮三连营地,认识了湖南芷江籍战友唐芷华。他比我早入伍2个月,大部队回营后,他分在炮排,我在指挥排,他是城市兵,文化程度高。不久,他的才华便得到首长赏识,任命为连部文书。他很快进入角色,如鱼得水,把绘画、剪纸和文学功底,在连队的文化墙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积极撰写新闻报道稿件,并将自己的绘画、剪纸艺术作品投送给报社发表,成绩显著,多次立功受奖,是全连战士们学习的榜样,令我敬佩和羡慕。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够相遇相识,绝非偶然。4年的军营生活,我与唐芷华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友谊。战友情加之同乡情,我们互帮互助,无话不谈。他热爱学习,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我们几位老乡学习文化知识,但我自知文化底子薄,知识匮乏。我年少时是个农村放牛娃,那时的农村学校每天只上三至四节课,大部分学生早晨和下午都要下地干活或看牛,加之文革运动的冲击,占据了大量课时,所以,虽说读了九年书,实际上是混了一个高中文凭,名不副实。

a81bec36d6c52bebf202330c4273735.jpg

唐芷华总是鼓励和鞭策我们多看书、多读报,这样对提高文化有帮助。于是,我把每天的时间作了安排,自我约束读书看报不少于两小时。可是星期一至星期六,没有自由支配时间,怎么办?我便利用午休时间来学习。四年啊,一千多天,我没有睡过一次午觉,除了当天中午是执勤或站岗之外,我都会一个人悄悄地躲在车库的炮车上看书读报,抄写警句名言和文章。每天下午,通讯员送来报纸,我和唐芷华总是第一个争相翻阅,有时为争看同一版面的报纸互不相让……那个充满对知识的渴望而又温馨的场面和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1980年春节过后,连队安排我去师部参加文化教员培训班学习两个月,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课,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努力补课,虚心请教,发奋学习。培训班结束后,我回连队任文化教员,感恩李桐先连长、吴坤亚、林水克指导员对我的关心和培养。后来,在完成军训本职工作后,我积极参与协助唐芷华办好每月一期的连队黑板报和墙报,这既是学习也是一种锻炼。回顾四年的军营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成长经历。我深深感悟到:人民解放军这所大熔炉,锤炼了我的意志,锻造了我的品格,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

c46d5bae254b859c75e0394d4d96c60.jpg

1983年我退伍回乡,仍在军营的唐芷华常给我写信,问寒问暖,收到信后我都会及时回音。后来,由于生活所迫,繁忙的地里劳作累得我筋疲力尽,有时回信便不及时,甚至有没有回信自己都不清楚了,慢慢地,也就中断了通信。但是,在劳动之余,我无时不在想念军营时光,老首长、老战友时常在梦里萦绕浮现,我憧憬着亲密的战友此生还能再相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次偶然的机会,再见终于来临。1989年6月的一天上午,我去怀化火车站办事,来到车站广场,远远看见一位似曾相识的身影,手持相机,头戴遮阳帽,这不会就是唐芷华吧?我急切地走近看看,他首先叫出了声:“杨锡建!”我俩激动万分,握手拥抱。六年了啊,六年多没有音讯,没想到还有再见面的这一天!他说,退伍后安排他在怀化铁路总公司工会工作。我也自报近况,在岔头乡企业管理站工作。当天,我们一起吃中饭,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午餐后相互间留下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依依惜别。也就是这次“偶遇”,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和命运。

后来我们常联系,在电话里说长道短,有时候我到了怀化就去他家用餐。他有一位贤惠善良的妻子,而且还是我的同乡,热情好客。

e7cc4c850eb49fd344a4c5b299c3bd9.jpg

记得有一次我到他家,在客厅里,他把自己的摄影作品拿给我看,风光人像都有,但那时我不懂欣赏,只知道张张好看,特别是一个小女孩,拿着玩具漫步奔跑吹泡泡的照片很漂亮。他告诉我是他五岁的女儿,并且给我介绍拍摄这张照片时的有趣故事。这时,我端起他桌子上的相机,看看有多重。他告诉我,参加工作后,领导培养他搞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给他配了尼康专业相机和暗室冲印设备,一台相机加上镜头要好几万元钱。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下来,看着我问:“杨锡建,你想学照相吗?”我说:“我不会呀,搞新闻摄影要技术还要有文化,这个我不行,买台便宜的相机玩一下还可以。”他对我说:“不会可以学,我来教你。”就是这句举重若轻的承诺,凝聚着浓浓的战友之情,也激发了我想学摄影的决心。

当年9月,我去哈尔滨出差,途经北京时,来到王府井大街中国照相馆,买了一台日本理光10相机和两只镜头。有了相机,我虚心向唐芷华学习、请教,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拍摄、构图、用光及暗室冲洗黑白相片,从理论上给我讲解什么是新闻摄影,教我怎样去发现新闻题材,怎么样撰写图片文字说明等等。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摸索,1990年初,我开始向报社投稿,有了唐芷华的悉心指导,投了几篇稿就在《怀化日报》发表了新闻摄影处女作,这令我非常高兴。从此,我信心满满,只要有时间,就背着相机寻找拍摄新闻素材。拍完后拿着胶卷就往怀化跑,晚上他给我冲洗,有时忙到深夜,冲卷洗片他一丝不苟。同时,对我拍摄的影像不足之处给予中肯的技术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半年后,我有多张新闻摄影作品在多家媒体发表。这时,他推荐我去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和湖南日报培训学习,有助于提高摄影水平。可以说,他既是我军营中的一位亲密战友,又是我多年后学习摄影技术的启蒙良师。他为人正直,助人为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如今,重温学习摄影的美好时光,永志难忘他是我新闻摄影的引路人。

8256f94c0977e184314b099b37de34a.jpg

随着对摄影创作的持续“发烧”,我购置了暗房冲印设备,发稿见报数量和质量遂年提高,引起了原黔阳县委宣传部的关注。在抗洪抢险、冬修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和迎香港回归等重大活动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拍摄的新闻图片在各大报纸见报,深受领导好评和赞扬。1997年湖南省政府举办“改革开放20周年引进国外智力成果展”,我负责岳阳、衡阳、郴州和长沙部分外资企业(单位)的拍摄工作,历时半年,所拍图片于12月7日在湖南省展览馆隆重举行。主办方又安排我为省领导观展时拍照,让我既见了世面,又增长了摄影知识。

曾记得,2003年新闻投稿令我振奋,也给我慰藉,全年采访拍摄的倾注了我大量心血的80多篇(组)新闻稿件全部见报,让我深受鼓舞。当年11月6日,时任洪江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胡佳武同志亲临安江来到我家,翻看发稿报纸原件,感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稿不容易,勉励我用镜头讲好洪江故事,传播洪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成就,给了我极大的支持、鼓励和鞭策。

作为一个最基层的草根摄影爱好者,一名党报新闻通讯员,我用自己的忠诚记录着历史,饱含浓浓乡情,用视觉的方式宣传报道家乡这片土地上点点滴滴的美,将帧帧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忠实地履行了我的职责。30多年来,我恪守职业道德,不辱使命,尽心尽责,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我用影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瞬间,为宣传老黔阳新洪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作出了不懈努力。

(作者系洪江市文旅广体局退休职工、退役军人)

来源:时刻新闻客户端

作者:杨锡建​

编辑:何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