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凤林表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亟需得到关注
红网长沙4月10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洪雷)刚刚过去的4月7日是第68个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一起聊聊抑郁症。针对这一主题,记者了解到,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正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一些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精神生活空虚、不适应退休生活等原因,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沉默寡言等症状,慢慢不爱与人交往,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等精神疾病,加之老年抑郁障碍常出现于患有慢性躯体疾病、认知损害和功能障碍的人群中,自杀风险高,给患者、家庭带来痛苦。
对此,长沙市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江凤林介绍,抑郁障碍在老年人较为常见,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也是水涨船高,70~85岁以上是65岁以上人群的2倍。
令人担忧的是,老年人抑郁障碍的诊断常被贻误,而严重影响疗效和生活质量。江凤林分析,老年人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即持续情绪低落不突出)、存在明显认知损害以及非心理专科医生经验不足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抑郁障碍的临床核心症状依次为:郁闷、兴趣减退、轻生观念或行为、自责、缺乏愉快体验、无助绝望、焦虑不安、睡眠紊乱、疲乏感、躯体不适、食欲或体重改变、懒散迟缓。江凤林强调,情绪、兴趣的改变是重要和核心的临床表现。掌握这些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
江凤林指出,老年抑郁障碍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抑郁症状,预防自杀、复发和症状复燃、改善认知功能,帮助患者掌握应对技巧以更好地应对环境改变,提高生活质量。抗抑郁药如丁胺苯丙酮片和米氮平片是不错的选择,但老年人初始剂量要小,约为成人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而伴有焦虑者,可选用黛力新片,老年人通常只需早上服用1片,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在使用这些药物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另外,社会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抑郁程度,改善生活质量,这项工作主要需要社区医生或基层保健人员的投入,他们作为“守门人”,进行情绪筛查,及时发现情绪障碍者并进行社会心理干预,有助于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
江凤林建议,预防老年人患上心理疾病,家庭社会需形成合力,子女应多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关怀。“多和父母说说窝心的话,多和长辈交流、聊聊天,多关心下老人的内心需求,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受到天伦之乐,减少其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江凤林说。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