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罗克军:甘为苗乡献真情

为村民送水。

指导农户养蜂。

“作为一线扶贫人,只有脚上多些泥土味,嘴里多些百姓言,脑中多些基层事,面对面为群众解难题,才能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罗克军经常这样告诫自己。

二酉苗族乡施溪村由原来施溪、枫香塘、刘婆溪三村合并而成,全村2191人,苗族人口占98%,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是省属深度贫困村。

2018年3月,罗克军受命担任该村扶贫工作队长,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真蹲实驻,真帮实扶,施溪村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走村串户 架起一座连心桥

施溪村辖17个村民小组,其中10个组位于大山深处,最远的组距村部15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常有滑坡、泥石流堵塞交通,甚至面临飞石滚落、车毁人亡的危险,但这些没能阻止罗克军进山入户、挨个走访的脚步,短短两个月走遍了村子的每一户人家。

走访发现,贫困户尹八八,丈夫因患淋巴瘤去世,婆婆李中菊80岁高龄,年老体弱多病,3个女儿均在清水坪九校读书,沉重的负担全部压在她柔弱的肩上。了解这些情况后,罗克军积极联系步步高集团爱心人士重点结对帮扶,资助她3个小孩上学;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改善她家居住条件;引导她加入合作社,参与钩藤基地培管,并安排卫生清洁岗位,增加其家庭收入。尹八八的愁眉渐渐舒展开了,逢人就说,“不是亲人胜亲人,感谢工作队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向帮兴的弟弟向帮胜患精神病后,常年在县康复医院治疗。因未办残疾证而没能纳入低保。罗克军和村支部书记陈洪福多次到他家走访,拉家常,讲政策,顺心气。为解决实际问题,还专门派车送其弟去怀化市鉴定,被确诊为二级精神病后,根据政策让其享受五保待遇。向帮兴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成了村里工作的坚定支持者。

发展生态养猪,场地是关键。为解决征地难题,罗克军带领村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一户一户上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政策、讲法律、讲家乡未来,反复做思想工作。村民李中华说,“罗队长没有官架子,是为我们办实事的好干部,我服!”

因地制宜 打通一条产业路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施溪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油茶原是村里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缺乏管护,2000多亩油茶林荒芜。

呆在金窝子,过着穷日子。罗克军下定决心,一定盘活闲置资源,让油茶林重焕生机。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他邀请专家现场把脉,奔赴永顺实地取经,寻找实力公司带动,几番周折,最终确定油茶产业发展方案:低改千亩,分期开发,保底分红,利益共享,让农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

油茶花开,茶子果红。第一期低改500亩完成后,沉寂几十年的荒山被唤醒,茶籽压弯了枝头。仅此一项,就为油茶农户增收近千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一只小蜜蜂,就是一双脱贫的翅膀。罗克军充分利用漫山遍野的天然蜜源,大力发展桶装养蜂,现已初步形成“户分散养殖,村保价收购,厂集中加工”的集约态势。

“珍珠只有串在项链上才更加璀璨。”罗克军按照“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思路,于2018年8月成立沅陵县五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集油茶低改、生态养猪、钩藤种植、桶装养蜂等产业于一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一子落而全盘活。该合作社发展迅速,仅今年上半年,采取订单销售、消费扶贫等形式,销售黄桃、蜂蜜、茶油等农产品,收入超50万元。在合作社带动下,贫困户人均增收2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60万元。

查看公路硬化现场

真抓实干 绘就一个大美村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罗克军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用心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村支书陈洪福32岁,是从三一重工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情怀、有担当、讲奉献。罗克军多次推荐他参加国家和省里高层次培训,既强党性,又强业务,真正把村支书“领头雁”作用立起来。同时重视对村干部的培养,通过开展以会代训、岗位帮带、积分管理等举措,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他们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底气和后劲。

办事不公是群众最大的怨气。罗克军要求村里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重大事务能听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置宣传公示栏,及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志气哥”姚茂英,身残志坚,坚持发展种养殖业,创业三年,闯出一片新天地,仅去年就养鸭1200只、养蜂17桶,收入2万多元,今年5月被县里评为“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

榜样不远,就在身边。姚茂英身残志坚、励志脱贫的典型事迹,成为罗克军教育引导群众勤劳致富的“活教材”,并在全村开展“励志脱贫之星”评比活动,每季度评选一次,制作精美牌匾,由村干部一一上门,张贴在农户家显眼位置,让星级农户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心中的“明星”。开展“励志脱贫之星”评比活动后,村民的兴趣点悄然改变:过去忙于参与打牌娱乐的村民,现在开始走向田间地头,村里创办的实用技能培训班渐渐红火起来。

“桥架路宽阔,居安水乐歌。茶油香百里,猪壮比人多。蜂舞满山郭,笑弯亲阿婆。开门上车间,致富万家和。”亲眼目睹施溪村的变化,一名村民欣然写下《扶贫乐》这首赞美诗。

如今的施溪村,桥通了,路宽了,水净了,村庄变美了,昔日的穷山村正大步走向富裕之路。

罗克军深感欣慰,他把苗乡当故乡,一直在路上。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刘纯意 陆丹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2019/09/26/607156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