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陈元湘 李迪林 沅陵报道
1986年,他从湘西金矿技校毕业,来到沃溪坑口工作,打钻、放炮……一干就是34年,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吴司令”。他就是辰州矿业沃溪坑口二区区长吴良文。
5月9日一大早,晨雾尚未退去,太阳刚露出鱼肚白,在已经开始繁忙起来的辰州矿业沃溪坑口,笔者见到了“吴司令”。
他偏瘦,一米七五的个,工装洗得有一些褪色,隐约还有一些油迹和泥痕,但穿得整整齐齐,衣袖卷起到肘边,腰背挺直,就像一支标枪,虽然脸上刻下不少岁月的痕迹,但目光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一股自信和不服输的劲头。“我是土生土长的辰州人。”吴良文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从这句话里又透露出满足和骄傲。
“迪林,你把今天各队组日计划表给我看看。”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各个队组的日计划,安全生产上有无异常情况。
三十多年来,“吴司令”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需要自己处理的事项,并了解今日工作计划。他说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对当天工作进度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为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准备。
“我不太喜欢用电脑,我喜欢把跑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这样更得心应手。”“吴司令”说。在他的办公室也看到一大堆的笔记本,他都用标签分类摆放好。
“我就琢磨到底哪里出问题了,究竟是采矿方法的问题,还是哪里不对?”吴司令与采矿技术员作业现场讨论如何提高出矿质量,现场就用石子在地上画了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喜欢跑现场,到现场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前不久在39平v3-1脉,天井开门处修窿,沃溪坑口v3-1属于围岩不稳,顶板两邦极破碎的作业点,在值班长和技术人员都手足无措时,“吴司令”现场仔细观察,分析岩石应力结构,凭借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大胆指挥,一次性爆破拆除变形的金属撑和围岩,顶板采用“寸板布网维护”,两邦采用“水泥捣墙做假底”,一举攻克v3-1脉开门困难这个课题。为二区4月份超额完成计划任务132%,打下坚实基础。
每天微信步数都是一万五以上,让所有的同事都忘了他已经是一个快要退休的人了。
57岁的他闲暇时也爱畅想退休后的生活,旅行、钓鱼、享天伦……和同事聊起退休以后的生活,也是语带轻松充满向往。可是,生产任务如战情,他知道战机重于一切。于是,他毫不犹豫奋战一线,工作量和成效不输给任何一个年轻人。爬天井、进垱头、走平巷,他都是走在第一个,每次身边人劝他歇会儿,他总是说:我没事,再走走,还能多看几个点……
在紧张忙碌的生产现场,在每次生产异常的紧要关头,在劳动竞赛的关键时刻,奔走在生产现场的吴良文总是迈着矫健疾速的步伐,面对着坑口下达的出矿任务,他总是觉得担子太重,时间太紧。
“特别佩服‘司令’,他的观念相当超前,一线经验丰富、各种垱头、作业面都有他的一套措施和管理方法,有时我们年轻人都觉得汗颜,这也督促我们要不断学习。”二区记录员李迪林感叹。
井下的“吴司令”。(左)
“‘司令’是个内心细腻的人,特别严谨,特别爱琢磨,而且特别重感情,把我们当兄弟一样。他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带领我们完成任务,让我们工资收入有保障,就好像永远不知道累。”与“吴司令”一起工作近20年的刘灿荣不无心疼的说。
“公司劳动竞赛以来,大家都很忙、很累,心里想着老吴你都快退休了的人还这么自找苦吃,其实最初都很不理解。如今看来,我们都错了,人是要一些境界的,这样活着才更有意义,我们真心为‘司令’感到骄傲。”杜南国说。
正是这样,像刘灿荣、杜南国、张祖奎等一批和“吴司令”一样年纪,其实他们都到了退休年纪,但是在“吴司令”的感染下,他们认可老吴,喜欢老吴的性格,同样,他们都舍不得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因为他们知道公司今年的形势严峻,这么多年工作都坚持下来了,也不差这最后一班岗,所以他们约定,要在自己工作生涯最后,为公司“551”目标尽自己的一份力。
年轻时的“吴司令”也曾从事“风、爆、装”,在井下一干就是几十年,和他握手时,指节粗大,皮肤粗糙,却非常有力,因为那是双饱经风霜的手。他有很强的感染力,说话时身体前倾,神采飞扬,很容易就能把人带入他的精彩世界,给人一种军人的直爽和坦率。谈到退休后,他并不试图把自己描述得多崇高,而是淡淡的说,我是辰州人,在辰州的历史中,自己可能连颗砂砾都不是,但他几次提到一句话,为民谋利益,不但是党的宗旨,更是做人的根基,更何况他的家在这里。
我想,在这样一位快要退休的员工面前,什么赞美的言语都是苍白的,唯愿老吴身体健康,辰州越来越好。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 陈元湘 李迪林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