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梁馨雨 会同报道
“一丘田、一处园、一片林、一个圈(塘)、一个店(小作坊)、一份流转或股份收入”,会同县倡导贫困户按照“六个一”,选择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及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产业项目,并严格按照县政府出台的按估算投资成本50%-60%的标准予以扶持。
先后出台了《会同县扶贫工作队和结对帮扶责任人管理考核办法》《会同县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制定了脱贫攻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为全县上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
2019年4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会同县脱贫摘帽。
“六个一”“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从木房子搬进小洋楼,一年的时间,我们家就脱了贫。现在要做的就是和乡亲们一起,不负春光谋发展,快马加鞭早致富,让甜甜的生活更有奔头。”
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乡六黄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唐玲,今年45岁,学过农,懂技术,联合发展的思路也是她提出的。一大片蔬菜基地由她与其他两个家庭联合承包。
会同县因地施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推行“六个一”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搬迁对象结合实际,发展一丘田、一处园、一片林、一个塘、一个店,参与土地流转或入股分红,并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全县2738户搬迁对象参与发展“六个一”产业。2019年底,会同完成全部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234户,除鼓励搬迁户发展产业外,会同对33个集中安置点累计培训4800多人,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户家庭就业覆盖率100%。
“扶贫政策扶勤不扶懒。‘六个一’自选产业项目发展,贫困户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发展项目。产业发展成功,进一步形成规模,最终长期受益的还是贫困户。”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实施自选产业“六个一”,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农户“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魔芋变成“真金白银”
油茶林间,锄头作业声、交谈声、风声汇聚成一曲美妙的劳动进行曲。
“家里人都外出务工,我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孙子读书,每天抽着空闲时间出来种魔芋、开沟垄一天有80元工钱,再加上自己也种了几亩魔芋,一年也能有8000元的收入,比单纯种地要多得多了。”从贵州嫁到会同梨子寨村的吴珍翠告诉记者。
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会同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对会同培育发展魔芋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从2014年开始,会同县魔芋产业快速发展,并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魔芋产业发展,制定了《湖南省会同县魔芋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积极服务精准扶贫。由扶贫对象提供土地、劳力,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县财政提供种苗资金。实行统一产业规划、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回收、加工、销售,最大程度的降低种植户风险,确保种植户增产增收。
会同县是全省魔芋种植大县,目前,魔芋种植基地遍布全县18个乡镇,面积达3万余亩,年产值2亿元,并带动了87个贫困村、2860户贫困户9230人脱贫致富,吸纳125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在魔芋加工企业、种植基地就业务工。
“产业兴,百姓富”,产业是扶贫开发的核心。会同县严格按照“四跟四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委托帮扶、直接帮扶、股份合作等帮扶模式,着力推进一村一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日子”变成“好日子”
“家里的竹林竹笋,最开始只能人工搬运,2年前开始,路修好了,通了水泥路,运费差不多减少了八九百!现在生活得到了改善,年收入也提升了。”会同县旺田村粟多平向记者介绍。
“自来水接进家后,真的非常方便,只要打开水龙头就可以随时洗菜,现在家里还用上了洗衣机和热水器。”会同县金子岩侗族苗族乡小市村,52岁的兰玉銮打开水龙头,双手掬一捧冰凉的水洗去汗渍,脸上露出笑容。
“这是上个月建成的写生基地,供美术爱好者及游客使用,这是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今年采取的一项新举措,他们打算将把村里闲置的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发展成村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还将村里的歌郎洞、红军亭等人文景观地打造成一个个旅游小景点,用以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游,为我们休闲提供一个好去处。”
此外,工作队还在会同县雪峰村的各个团寨附近修建了不少休闲凉亭,供村民避雨乘凉。在凉亭里设置了书香驿站,放上一些书籍供村民阅读,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村里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休闲观光游有机结合起来,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脱贫攻坚的同时,也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会同脱贫后,正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无论是教育、医疗、环境还是群众的生活质量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 梁馨雨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