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土干部”开“土药方”稳脱贫

万华园落实危房改建工作(与川山村贫困户唐常兴沟通)。

万华园入户走访贫困户杨春秀。

万华园入户走访贫困户杨金秀。

红网时刻6月12日讯(通讯员 向玉龙)6月4日,洪江区桂花园乡党委副书记万华园来到堆边村脱贫户吕玉元的蔬菜基地,看到辣椒、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很是欣喜。“老吕,你这黄瓜卖相这么好,可以卖个好价钱哩。”刚做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万华园站在田埂上,两手叉着腰,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不断冒出,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

万华园在洪江区桂花园乡工作了27 年,从普通办事员到党委副书记,从白嫩小生到黑肤大汉,为脱贫事业秃了顶、折了腰、断了腿,在桂花园乡甚至流传有“乡里有了万华园,脱贫攻坚不再难”,当地的村民都亲切的称呼他“老万”。

桂花园乡2017年脱贫摘帽后,“土干部”老万又开了3剂“土药方”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户稳定脱贫, 全乡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底的4000元到现在已突破1万元。

“产业剑在手,贫穷它就走”

“茅头园村发展乡村旅游,堆边村‘庭院经济’搞起来,铁溪村养雪峰乌骨鸡,洪高村搞生态种养殖……”老万对乡里12个村(居)的产业如数家珍。

茅头园村脱贫户向开堂家有6人,却只有1个劳动力。老万了解到其女儿炒得一手好菜,就动员向开堂把家里两层木质楼房收拾一下,借着茅头园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开个农家乐稳定增收。向开堂一开始犹豫不决,老万迈开“铁脚板”、张起“婆婆嘴”,反复上门讲政策、做工作、解难题,获得了向开堂的信任和支持。向开堂打定主意后,老万又和扶贫工作队帮忙联系信用社扶贫补息贷款,办理工商执照和联系税务,件件事情没少操心。如今,向开堂经营的农家乐远近闻名,春天野菜多的时候,甚至还有长沙的游客慕名而来吃“春宴”。

在桂花园乡,堆边村的柑橘、柚子、杨梅、桃子等种植产业“遍地开花”;铁溪村土鸡、土鸭、生猪等养殖产业“生机勃发”;滩头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容光焕发”;光伏发电等项目让岩门村集体经济完成从无到有的蜕变……老万瞅准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让桂花园人渐渐“吃”出了自己的味道。

“在家有事做,生活有着落”

在渔梁村油茶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挖坑、培土、种植茶树苗。该基地是洪江区新扶贫项目,聘请的30位工人均为当地村民,大都为脱贫户,劳动一天有140元的收入。

在实施扶贫项目过程中,老万就和项目施工方明确表示,聘请的工人脱贫户占比不得低于50%,要让脱贫户在家里有事做。同时,老万积极联系洪江古商城景区、高新区内企业,为26名贫困对象解决就业难题。还为12名特殊困难群众量身开辟村容保洁、护林防火等岗位,确保每人年收入实现稳定增收1万元以上。

“感谢政府,感谢老万,介绍我在家门口做事。既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好家里”,堆边村山塘维修工程工地上,脱贫户江有生感激地说现在一天就可以拿到180块钱,活也轻松。在该项目工地上做事的还有另外10余名脱贫户,他们都是桂花园乡开展扶贫项目以工代赈工作受益的贫困对象。

老万根据贫困对象就业意愿,通过就近就业、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引导创业等措施,帮助全乡近千村民实现了稳定增收。

“家有读书郎,致富有希望”

围墙上印着运动人物,塑胶跑道上白色的赛道线格外醒目,铺满人工草皮的足球场上浅绿和墨绿相间……走进桂花园乡岩门村中心小学,高标准建设的田径场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所农村小学的运动场。

“只有教育过硬、人才辈出,才能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打破‘一代穷世代穷’‘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彻底摆脱贫困。”说起脱贫的长效机制,老万认为怎样都离不开“教育”。

在得知滩头村脱贫户周永来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老万和区工委书记罗国宇同志一同前往祝贺,并赠送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两本书籍,勉励他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同时,老万还督促乡扶贫站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补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给予每年每生500-2000元的就学补助,“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资助学生,有效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全乡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无一人因贫困辍学,脱贫户子女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来源:红网怀化站

编辑:张金东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2020/06/12/737060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