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寻怀化红色印记|藁把照红军

熟悉沅陵的人对辰龙关不会陌生,自宋代起,这里就因扼守湘黔古驿道而名满天下。长征时期,红军“智取辰龙关”的故事更是让这里久负盛名。

然而,离这儿8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村里,也有一个和红军有关的长征故事,却并不为外界所熟知。阳春三月,我们走进官庄镇辰州坪,掀开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在辰州坪村部,85岁的老人李三和为我们打开了话匣子……

第一次看到红军,李大旺夫妇躲进了屋里

1935年11月25日,辰州坪初冬的山林里天色渐暗。

山谷溪边,住着一户叫李大旺、张幺妹的贫苦农民夫妇。李三和的母亲叫张幺妹姐姐,二人同为那时的桃源茶溪人。

“张幺妹和我母亲说过,当时看到红军的‘先头部门’突然过来,她和丈夫很是紧张”。李三和老人回忆道,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李大旺夫妇的确有点害怕,赶紧躲到了屋子里。

俩人在屋内听到外面的部队脚步声越来越远,但院子里的东西似乎没有被动过。于是,二人赶紧走出门外张望。仔细一看,院落里的几只鸡安然无恙,其他东西也好端端的。

对比此前见识过的国民党保安团的飞扬跋扈和一贯蛮横,二人一下子对这支神秘队伍心生好感。

红军的军纪严明深得人心,夫妇二人主动做藁把为红军照明

不一会儿,又有大部队过来了,而且人数越来越多。“用李大旺后来告诉我的话说‘更像是主力部队’”。李三和老人向记者介绍。

突然,队伍里走出一位军人,主动过来和夫妇俩搭话。“老乡,外面看不见路了,能否借一下你们家的稻草,我们照明用”。军人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堆铜钱。

李大旺一看军人如此有礼,还很客气,便立刻找来家里原有的几把杉木皮,和张幺妹一起用稻草捆成藁把,交给了眼前的军人,顺便还在自家屋门口烧了一堆柴火,给红军照明。

李大旺和张幺妹并不富有,但二人被眼前部队的纪律严明和友善行为打动,夫妇俩自然就不打算收取军人的铜钱了。

随着路过的部队的人数越来越多,眼看之前做的藁把快不够用了,夫妇俩也着急了起来,于是主动把家里盖茅厕的部分杉木皮也拿过来做成藁把。

看到夫妇二人不肯收铜钱,后面路过的军人始终不肯再要他的藁把。

一位年纪稍大的军人告诉他:谢谢老乡的关照,不给老乡添麻烦了。我们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拿你的藁把,也能黑夜行军。

得知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红军,他们连自家屋顶上一半的杉木皮都用了

“什么?红军!这是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红军吗”?李大旺之前多少听说过贺龙和红军的故事,知道红军英勇善战,还非常爱民。没想到在家门口见到了。夫妇俩喜出望外,极力劝说行军的战士过来拿藁把。

在李大旺的再三劝说下,红军干部才允准每个班拿一个藁把点燃赶路。

一个小时后,现成的藁把拿完了,茅厕上所有的杉木皮也都用了,而红军队伍还在继续不断地经过。李大旺毫不犹豫地爬上房顶,把屋脊前面的所有杉木皮都拆了下来。张幺妹则顾不得劳累,双手不停地扎藁把。

这时,只见向前挺进的红军队伍,蜿蜒十余里,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冲破茫茫黑暗,浩浩荡荡向湘中挺进。

……

第二天天亮时,红军队伍走完了。夫妇俩惊讶地发现门口篝火旁放有两块光洋。李大旺夫妻含着热泪,眺望着红军远去的方向:这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

“很遗憾李大旺夫妇没有子女”。故事结尾时,沅陵地方文史专家、官庄镇文化站站长袁劲松补充道。目前,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深入挖掘当地和周边的红色文化故事,用脚和笔继续追寻革命先烈足迹。

记者手记:

至今,在官庄、辰州坪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军夜过辰州坪,队伍骡马满山林。李大旺、张幺妹,忙点藁把照光明。藁把点完拆杉皮,照我红军去长征……

火把照亮辰州坪,军民鱼水一家亲。李大旺夫妇当时生活本就很艰难,但为了帮助红军夜里行军,最后连自家房子盖的一半的杉木皮都用尽了。而红军如此爱民一样让人动容。故事不仅揭示了军民一家亲的浓厚情结,更折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何能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宏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定能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李江 瞿云 贺子平

编辑:刘顿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