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正在隆重举行。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走上颁奖台时,雪峰山下、沅水河畔一栋老旧的苏式建筑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一群收看颁授仪式直播的“泥腿子”们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击掌欢庆。
这里就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湖南省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所,也是今天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和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的大门,大家可以看到,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高大的牌匾,这是安江农校的校训牌,上面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笔题写的“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有人曾经说过“饥饿就是一个游荡在世间的恐怖幽灵”。这个幽灵也曾笼罩着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多少先贤、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惜劳苦、殚精竭虑,全力抗击饥饿,最终都是为了能让天下老百姓吃饱穿暖。“你吃饭了吗?”简单的五个汉字,曾经是多少中国人见面的首选问候语,因为吃饭的问题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这句问候语蕴含了千百年来人们为生活奋斗的辛酸、对饥饿的恐惧和对温饱的渴盼。
六十年前,亲身经历过饥饿痛苦的袁隆平,深悟“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的含义,在安江农校立下了“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初心,他另辟蹊径,历尽艰辛,让杂交水稻的花香溢满祖国希望的田野,飘向世界广袤的大地,走进人类渴望的心灵!如今,新时代的追梦人依然坚守在这块土地上,传承着他当年的初心和梦想。
今天,在这里,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寻那些在广阔的田野上坚守初心的追梦人奋进的足迹……
光辉的榜样
如果说,袁隆平是籼型杂交水稻的创始人,那李必湖就是这一科学事业的元勋人物。在袁隆平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起步研究杂交水稻的1964年,李必湖特招进入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学习,作为贫下中农子女,品味了“野菜野果当杂粮,红薯要当半年粮”的艰辛,在袁隆平几乎孤军作战时,他与同届作物专业的尹华奇同学主动请求给袁老师当助手,追随老师袁隆平开启了怎样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的梦想。从此,两个从小忍饥挨饿的年轻人便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那片希望的田野。
作为袁隆平主要助手之一、杂交水稻研究课题组第一批成员的李必湖,跟着老师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如一日,辗转南北,湖南、海南、云南、广西,南繁北育,风餐露宿,熬过了清苦、耐受着寂寞,不说陪伴家人,就连春节都无法回家团聚,最长一次竟然连续9个春节没有回家。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那份初心和梦想之中。
他永远不会忘记发现“野败”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是1970年11月23日,天气晴好,在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带领下,李必湖在南红农场附近沼泽沟渠的野生稻中,发现有3株正在扬花的雄花不育性“野败”,他惊喜不已,赶紧脱下长裤,不顾沼泽地里遍地的蚂蟥和水蛇,淌着齐腰深的泥水,一路打草惊蛇,投石问路,如获至宝地将其连根拔起,连泥一起用衣服包裹并扎紧,手捧着回到了实验田里。 “野败”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研究难关打开了突破口,促进了杂交水稻“三系”的配套成功。1981年袁隆平领导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时,第一受奖人是袁隆平,第二受奖人就是李必湖。
除了在三系法杂交水稻上的卓越贡献,李必湖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上也功不可没。1987年,李必湖指导助手邓华凤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温敏核不育稻株,实现了袁隆平提出的从“三系法”向“两系法”进军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树立了又一座新的里程碑。1988年国内第一个“两系法”杂交水稻“安农S-1”培育成功,1999年荣获了国家发明奖。目前,野败和安农S-1两种细胞质已成为最基本的水稻育种种质资源,在全世界杂交水稻中的占比达到84%和66%。可以说,他们在人类由初始农业文明向高度的农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时代的传承
与袁隆平共同创造辉煌的李必湖收获了诸多荣誉,他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一、十二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中国科协四大、五大代表。面对荣誉,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却是“当代表不是荣誉,而是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要代表人民利益,为农民、农业和农村说话办事。”
带着这份使命和责任,李必湖一直奋战在农业生产的最前线。曾经有机会调动到长沙去工作,而他却放弃了。回忆起当时的选择,他非常平静地说:“曾经也有机会到长沙去,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搞杂交水稻研究,但杂交水稻的根在这里,我们的传统优势不能丢,我还是觉得留在安江农校好,在这里还能够为农村培养一大批人才……”为了提高安江农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李必湖坚持教学、科研与推广并举,积极建立杂交水稻新组合制种及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带领教科人员到乡镇进行现场教学,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也正是在他的带领和培养下,安农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杂交水稻专家。
曾存玉,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所现任副所长,也是李必湖所带班级里第一批留校工作的学生。曾存玉入学时,欣逢中国社会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从安江农校走出的杂交水稻正以世界良种推广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推广。“杂交水稻这么天大的事业,是在我读书的地方研究出来的。袁老师、尹老师、李老师,那都是大人物啊,我们能够在这样的地方学习,真的是自豪。”曾存玉回忆起过往,40年前在沅水河畔接受农学教育的那种自豪与感恩,至今仍令他颇生感慨、津津乐道。
为农而学,学而为农,质本农来还农去。1982年毕业后,曾存玉留校继任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从此,这个从溆浦山窝窝里走出的农家子弟,便把大半生精力都献给了家乡这方深情的土地。为了那份挚爱的事业,他时常背着坛坛罐罐、带着板凳坐火车,饿了,就啃腌菜、咸菜,渴了,就喝河水、塘水甚至是田里的泥浆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存玉终于培育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新组合,但是当他兴致勃勃的将收获的稻米带回家去给家人品尝时,儿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年幼的儿子尝了一口爸爸新品种煮出来的米饭后,撇着嘴说“这个饭不好吃”,看着吞咽“难吃”的米饭、眼泪都快掉下来的儿子,曾存玉百感交集。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吃饱饭”已经不成问题了,如何让大家“吃得好”“吃得更健康”,已是富起来的中国人最迫切的需求,提升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新组合的研究刻不容缓。
但是,要让大家 “吃得好”“吃得更健康”谈何容易。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新组合研究,就是聚合水稻的各类优良性状进行品种改良,实现水稻的高产量、强抗性、优米质、好口感。中国有几万个杂交水稻品种,成千上万份杂交材料,优良品种往往万里挑一,因而工作量特别大,成功却是小概率,可能很多年都不一定有良好的新组合出现。与此同时,从育种目标设立到新品种育成并向社会推广转化为生产力,所需时间更是难以估算,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需要他们对初心一往无前的坚守。
曾存玉很清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曾经的三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是袁老师带领团队集体攻关的成果,今天的新组合也仍然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曾存玉在老师李必湖的指导下,开始组建新的团队,担起了“吃得好”“吃得更健康”的使命,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
放飞的梦想
科学无止境!育种工作也是永无止境的,育种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在他们眼里,水稻品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新时代的追梦人携着初心和使命,一直默默地在那广袤的田野上辛勤地耕耘。
水稻选育,从播种、抽穗、扬花到结实、收获,有三四个月的生长周期。从播种开始,除了田间管理,每天都需要起早贪黑,观察、记载水稻生长的状况,尤其是在抽穗扬花的关键时候,最讲究的是“花时”,就是水稻开花最盛的时刻,通常在天气晴好的中午11点到下午2点,研究杂交水稻,就必须在这个时候顶着烈日下田工作。为了不耽误时辰,他们只能守在田里,吃不上午饭是最平常的事,白天观察、初选、记录,晚上就需要把白天初选的材料及时进行复选、分类、编号、登记,做好数据统计方算完成流水作业。
曾存玉说:“这么多年,我都习惯了。我只要一想到最后能做成农民需要的优质组合,就不觉得累了。”这是稻种的筛选过程,更是初心的淬炼过程。
肖建平、王志强是李必湖、曾存玉团队中年轻一代的代表,他们每天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不是在观察稻穗就是在记录分析数据,细致繁琐、枯燥乏味,没有机会感受同龄人喧嚣的亮丽生活,没有时间去体会同龄人温情的花前月下,有的只是不断播种、施肥、赶花,观察、记录、复选,分类、编号、登记,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组合了一次又一次,口袋里除了笔和本子,有的只是稻穗、禾叶,身上除了泥土的印记就只剩汗味。夜半梦醒时分,还在念叨着,“开花了,快、快、快……拿棍子赶花去;抽穗了,快、快、快……拿本子记录去,走走走……”这就是他们深深眷恋的事业和怀恋的生活。
对于团队中最年轻的王志强来说,科研还要拼速度,要和天抢时间。如果大家见到王志强,他一定会和你们说:“水稻的生长期是一百天左右,在湖南一年只能种一到两季,到了海南岛,就可以在冬天多繁殖出一代种子。如果我有40年工作时间的话,去海南南繁,就意味着我有80年的时间。”追逐太阳的育种人,经年累月地进行候鸟般的迁徙,寒来暑往,南奔北走,与季节抢时间,与生命赛跑,只为多一点时间,多一个机会。
选择南繁,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远离家庭、颠沛流离的生活。王志强的女儿今年三岁了,但他根本无法陪伴女儿过生日,因为女儿的生日在12月,而他正在海南播种。他只能与女儿视频通话,也常与家人共勉:“袁老师90岁了,李老师70多岁了,曾老师也快60岁了,他们都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到海南,我这么年轻,没有什么理由不抓紧时间去奋斗。”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材料中,王志强这样写道:“搞农业,广袤田野是实验室,广大农民是最终服务对象。袁隆平老师、李必湖老师、邓华凤老师、曾存玉老师是我的前辈、我的偶像,他们树立的标杆我未必能追赶上,但我愿在他们的指引下,奋力前行!”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曾存玉、肖建平、王志强等科研人员措手不及,他们在三亚的试验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当地小区的封闭式管理非常严格,进出极为不便,为了能使试验正常进行,也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员的正常生活,他们毅然决然放弃了科研基地舒适的居住条件,纷纷在试验田周边租用农户的房子或居民的柴房,一边试验一边抗击疫情,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他们始终坚守着。
言至此,行如是。五十多年来,杂交水稻发源地的追梦人坚守初心和梦想,科研成果如火山样喷发,累积育成了二九南A、威优48、49、64、402等系列水稻品种(组合)共四十多个,获得了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其他国家级奖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二十多项。如今,从安江农校繁育出来的杂交水稻种子正在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造福整个人类!仅在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的稻田里,在这里育成推广的水稻种植面积高达千万亩,累积增产粮食400多亿公斤,相当于一年可多养活近一亿人口。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吃得好”“吃得更健康”做出了安农追梦人应有的贡献。
当袁隆平从共和国勋章领奖台下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这份初心和梦想,已变成了无边无际的稻浪,变成了全人类丰衣足食的美好向往。
喜看稻菽千重浪,初心凝成稻花香。雪峰山下,沅水之滨,从袁隆平到李必湖、到邓华凤、曾存玉、到肖建平、王志强,他们步履匆匆弯腰穿梭在无际的田野中,那一片片稻田就是他们坚守初心、放飞梦想的地方。
来源:l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向敏
编辑:彭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