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科普 | 手臂上的道道疤痕,是孩子心底的呐喊

图片1.png

我在儿少门诊经常遇到一些孩子,当她们卷起袖子的时候,暴露出一道道新旧不一的疤痕。她说:“那时全身都好难受,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难受,那些伤口的痛才能让我感到有确切难受的点,才让我感觉好受些。”当心理痛苦数倍于身体痛苦,无法释放,无法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理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目前这种行为普遍发生率较高,在青少年中为7.5%-46.5%,在大学生中为38.9%,在成人中为4%-23%,最常见于12-14岁年龄段的孩子。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原因分析

(1)人格因素

有研究表明,具有非自杀自伤行为的人多属于追求刺激性人格,喜欢参加具有风险刺激性的活动。所以,早期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

(2)生理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疼痛感知能力下降、疼痛耐受力增加。背后的机制可能是自伤行为可使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释放的阿片肽在疼痛和情绪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增加患者的愉悦感,缓解抑郁情绪。因此,青少年自伤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为了调节情感。

(3)环境因素

童年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童年期忽视和成年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其危险因素按从高到低排序为:有自伤史、自杀想法和行为、有同伴自伤史、抑郁症病史、双相障碍病史、饮食失调症、女性身份等,这些都是自伤的重要影响因素。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干预方法

(1)探讨孩子实施自伤的原因

当发现孩子有这种自伤行为时,家长及老师不要一昧着急、批判或者指责,应确定这一行为是否基于真正的自杀欲望,了解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目前这种行为中报告最多的动机主要是:惩罚自己、惩罚他人、寻求感官刺激、避免自杀等。

(2)及时发现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的潜在风险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时,如:当前及过去有实施自伤的想法,跟朋友探讨关于生命的意义,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死亡的方式,既往有过或身边有朋友有过自伤及自杀的具体行为等,及时识别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潜在风险。

(3)避免扩大自伤的危险性及重要性

由于大部分自伤行为并非真正的想结束生命,家长和学校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在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即自伤是维持他人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式,进而强化他们在痛苦时以此方式去寻求支持。故家长和学校要理性的看待和处理孩子的危险行为。

(4)避免让孩子接触到致死方式

避免让孩子接触到锐器、药物、可能导致窒息的物件及家居中的潜在毒物,已经进行药物干预的孩子,我们也常交待家长药品一定要专人保管。

(5)完善安全计划

同孩子一起建立书面的安全计划,包括一系列危险信号(如,消极想法、抑郁心境、自伤行为),制定应对策略(如,外出散步、锻炼、与亲朋好友社交),还可以拨打24小时危机援助热线(0745-2480666)求助等。

(6)表达共情

实施自伤的孩子可能是在发出绝望的求助信号,这时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及回应,其中最有效的回应方式就是提供理解和支持,表达关切及同情,多询问孩子此刻内心的感受,此时多倾听、少建议,避免使用“我觉得......”的句式,多使用“你现在感受怎样”“你现在心情怎样”,家长和老师多考虑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适合说,从而避免沟通中的阻抗。

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陷入到情绪困扰中的孩子,愿自伤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门诊开诊时间:周一——周五14:30-17:30,周六、周日全天。

来源: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

作者: 左琴晶

编辑:何峰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