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团徽在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中闪光 ——湖南麻阳解锁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融治理”新模式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谢东良 怀化报道

秋日艳阳下,一幢幢灰砖白墙勾勒的住宅鳞次栉比,一条条青葱的苗木绿化带整齐排开,还有平坦开阔的硬化路面、基础设施齐备的乡村广场、整洁的崭新校舍……

这里是锦江之畔的龙升社区,位于麻阳苗族自治县城郊,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共966户3747人,其中6至45周岁2101人,占社区总人数的56%,居民构成均为全县18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户。

6176d99da5234a456bdf1cd7c2d4f1a.jpg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就必须有所改变。2020年5月,龙升社区被共青团中央批准实施共青团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示范性项目。项目实施以来,为加强安置社区治理,落实项目目标要求,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指数,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该县解锁出了一条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融治理”的新模式。

坚持党建带团建 促进社区服务融合开展

青年在哪里,团的组织和工作就跟到哪里。团麻阳县委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构建“党建+团建”阶梯式工作格局。团麻阳县委、高村镇党委、龙升社区党支部精心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团员大会,成立龙升社区团支部,在28岁以下社区两委成员及搬迁户中团员青年择优选配团支部委员,对搬迁入住团员实行台账管理,目前共搬迁团员24名。

每逢寒暑假,来自社区的大学生龙萍都会第一时间到龙升社区团支部报到。

“搬过来才3年,社区建设的一点一滴我都历历在目。在社区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号召下,我参加了疫情信息排查、疫苗接种、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等工作。既然搬来了这里,这就是我的家。建设家乡,守护这片土地,青年有责,作为团员,我更是责无旁贷。”

为充分发挥团的模范引领作用,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龙升社区团支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推动团员青年走进基层一线的脚步更进一些、更深一点,让青春力量渗透到社区治理工作的各方各面。

龙升社区建立了“3个1”的工作模式(一名乡镇工作人员、一名社区党支部委员、一名团员),在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划拨团属办公场地,助推社区六大服务中心的工作有序开展;推选了9名团员青年加入社区网格管理,协助楼栋长开展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劝调、特殊人员帮扶、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分发《龙升社区居民需求调查问卷》1800余份,对社区居民和青少年需求开展调研,制定了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工作方案;开展政策法规宣讲、政策解读、法律知识宣讲法律咨询、禁毒宣传、道德讲堂等活动共计30余场;在社区建设成立怀化市首个青春驿站综合服务平台,下设雷锋青少年驿站、悦读驿站、运动驿站、创业驿站和交友驿站,分别侧重在志愿服务、亲情陪伴、社群培育、创业帮扶等方面开展工作,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共同生活意识,促进社区和谐。

开设“四点半”课堂 带动邻里亲情融洽和睦

8月24日下午,麻阳苗族自治县龙升社区“四点半课堂”暑期读书班定期举行!一阵阵的朗朗书声从教室传来,随着目光缓缓落进教室,一张长桌、一盒颜料、几张卡纸……段龙丽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指导老师讲授“非遗”体验课。

0ba1d3df7e24156e0b5b673fa9477c9.jpg

承接项目的团属爱在苗乡志愿者协会负责人黄慧介绍,入驻龙升社区后,他们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安排青年教师志愿服务队在上学期间的每周一三五下午四点半为社区学龄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开展音乐舞蹈、素质拓展、思想引领、亲情陪伴等活动,课堂还购置了一批桌椅、图书、空调等设施,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帮助安置社区群众解决小学放学早、无人管、课业无人辅导的难题,为在外务工的家长免去后顾之忧。

段龙丽今年8岁,是麻阳龙池小学二年级学生。2018年,他们一家从偏远山村搬进了龙升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房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段龙丽被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而小学“放学早、无人管、课业无人辅导”一直是老人们十分头疼的问题。现如今家门口有了“新课堂”,这一难题终于得以解决。

“对孩子们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全新的学习乐园,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还可以交到新的朋友!每每看到孩子们簇拥在老师的身旁,抱着老师不肯撒手,一切的苦我都觉得值得!”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城里的家长自愿加入到“四点半课堂”,以爱为桥,一头连着城里家长的关怀,一头连着留守儿童的孤单。

“当我听到龙升社区的孩子有较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时,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心疼感同身受。”居住在麻阳县城的黄源祝,是来自“四点半课堂”关爱家庭结对帮扶项目中的一位普通城市母亲,她结对帮扶的对象是一位10岁女孩,名叫雷骐泽。

“每次,骐泽来我家里都会带着她的篮球。后来我才知道,打篮球就是她的梦想。在龙升社区团支部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了麻阳县高垅体育馆,让孩子在那里接受免费的篮球训练。作为她的‘城市妈妈’,真心希望骐泽能梦想成真!“

据悉,龙升社区目前已结成20余队关爱家庭。越来越多龙升社区本地的家长也加入到“四点半课堂”,担任“课后辅导员”、“临时班主任”、“生活老师”的角色。龙升社区的“四点半课堂”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以“学+玩”相结合的模式,让孩子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城市、社区家长共同悉心呵护中茁壮成长,促进了易地搬迁社区邻里关系融洽和睦,真正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

实施社区青春行动 激励新区居民融入社会

“楼道垃圾、草丛垃圾、地面垃圾都要清扫干净,灰尘太多的地方记得一定要洒点水!”结束了课堂活动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前往小区打扫卫生。

“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为社区环境卫生添一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

田琪是“四点半课堂”的一名学生,今年主动申请加入了“我是社区小管家”志愿服务队,每周末负责带领楼栋其他“小管家”一起打扫卫生,向社区群众宣传环保知识。

龙升社区吸纳了全县18个乡镇的贫困人口,涉及人口多、范围广,搬迁户彼此陌生,缺乏归属感,所以集体环保意识不强。

为解决这一现状,该县在社区党支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创新,结合团怀化市委“公益小天使”“雷锋青少年”“村居公益人”志愿服务品牌,实行“1+6社区小管家”管理模式,以1名楼栋长带领6名青少年的方式,集中在周末时间开展社区大扫除、垃圾分类知识入户宣传活动。

da40b694a8b331e2feba52f58b2e41a.jpg

“众人拾柴火焰高,社区环境治理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团麻阳县委负责人表示,自“社区小管家”模式推行以来,群众的环保“主人翁”意识有了显著提升,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子”带“长”‘、由“小”带“老”,更多的青年志愿者、乐龄志愿者纷纷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从原来60余人扩大到现在280多人。

年轻朋友们忙碌着,老年人也不闲着。

在龙升社区,有一支颇有威望的“乐龄小分队”,他们是平均年龄在60至75岁之间的老年人,“操心”着社区大小事。为帮助老年人重构朋友圈,组建了歌唱队、花灯队、民乐队,定期开展才艺演出;每年重阳、中秋、春节等传统佳节,为社区困境老人和未成年人发放大米、食用油等爱心物资;邀请“社区小管家”为60岁以上的困境、孤寡、空巢、抗战老兵举办生日小剧场和“百叟宴”等各类活动。

傍晚时分,行走于社区,笔者看到有的围聚在篮球场旁边,高兴地唱山歌;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三五一群,下棋喝茶,聊着家长里短……

从“山头”到“城头”,由村民变居民,易地搬迁安置带来了“一搬跨千年”的转变。怀化共青团通过“社区青春行动”志愿服务,把视线放到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上,以社区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为重点,带动居民广泛参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培育居民主人翁意识,由点带面激发社区管理内生动力,实现搬迁群众扎根社区、安居乐业。

建立“怀青”产业品牌 畅通文化融通渠道

一个地方能不能真正让人留得下,有认同感、归属感,除了有必要的物资基础作为保障外,更深层次的就是文化的融通,而最关键的主体便是青年。

为了让青年们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团怀化市委打造了一个青创企业农业基地和公共品牌——怀青农场,将涉农企业实体紧紧凝聚在一起。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

龙升社区的怀青农场,是搬迁户舍不下的耕作习惯,是对故土的眷念和剪不断的屡屡乡愁。

“上有94岁的父亲,下有7岁的儿子,都要我们两口子出力。”对于怀化麻阳板栗树乡居民滕召春来说,生活质量的改变,从他迁入麻阳县龙升社区开始。

“一辈子都在种地,搬到了城里,一开始真怕不习惯哩!如今,家旁边还给我分了一块地,我能种些辣椒、白菜、南瓜,感觉我这个老农还是有用处。”滕召春的父亲滕建和弯着腰在家旁边的菜地里摘菜,找到了家乡的归属感。

这个农场占地46亩,每块约30平方米,由社区全体住户认领种植。农场生产由居民自产为主,团县委对接农业部门安排青年农技专干给予种植技术指导。农场产出以自用为主,富余产品将由团员青年进行认购。

不仅父亲找到了事做,滕召春在家门口的一家服装工厂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每个月能赚得3000多元。

乐业才能安居,稳定就业是易地搬迁安置后续扶持的“必答题”,团怀化市委在这件事上也递交了自己的答卷。

在团怀化市委的指导下,龙升社区帮扶车间成为了怀化市青企协会员单位,市青企协在生产、销售、运输等各类环节中无偿链接社会资源,做到产品有本可产、有路可销、有利可得。同时,常态化组织开展电商、冰糖橙种植、服饰加工、电工技能、农产品销售等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工人就业技能,让就业之泉“永流不衰”。

如今,在小区一楼的帮扶车间,这些曾经的“山里人”摇身变成产业工人,有的当缝纫工,有的当包装员,有的组装箱包,忙得不亦乐乎。目前共有120余名社区居民在扶贫车间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

团怀化市委的“怀青”品牌在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中为文化融通做了“破题”思考。用怀青农场留住乡情,助力帮扶车间解决居民就业,推进社区文化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怀青”为钥,畅通文化融通渠道,打造龙升文化区域一体化共同体。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随着乡村振兴不断向纵深推进,共青团服务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各项工作的价值将日益凸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将更加突出。如何深化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团组织服务标准,进一步做好党政与群众的桥梁纽带;如何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引领青少年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带领青年人在搬迁社区主动谋划、积极探索“留得住、能安居、享乐居”的下半篇文章。当下,怀化共青团正在进一步深化探索。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谢东良

编辑:何峰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2022/08/31/1177174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