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的一天,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第二巡察组联络员小黄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喂,请问你们是县委巡察组吗?我是下乡知青,70多岁了,我想进行死亡遗体捐赠。现在我怕家人反悔,想办个遗体捐赠公证保险一些,看你们能不能帮忙把公证人员喊到家里来办理一下,费用我自己出,可以么?”
打电话的老人名叫赵建清,今年75岁了,50多年前作为知青来到芷江,为侗乡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汗水。2008年,尽管已经61岁高龄,他仍然坚定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生经历和党性锤炼也让他树立起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理想信念。
2011年,他联系上了湖南医科大学,申请进行遗体捐赠。但是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人并不理解,因为按照芷江当地风俗,人死之后停灵三日,亲朋作别,入土为安是常态。老人便一次又一次做起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人死之后,与其放在土地里腐朽,为什么不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一些贡献,让我的器官能帮助急切需要的人呢?”
时间一天天过去,老人依然担心家人们在他逝世之后不能遵从他的愿望,于是想办法联系上了县委巡察组。
因为曾在芷江县政协编撰过《芷江知青》一书,芷江县委巡察办负责人得知此事后,马上与县政协取得联系,询问老知青的相关情况。随后县政协、县委巡察办、芷江镇凯旋路社区以及相关部门的同志立即展开分工合作,有的搜索遗体捐赠相关法律法规,有的联系县红十字会了解具体办理事项,有的前去现场向老人核实。
经过多方努力,核实明确了遗体捐赠相关程序,同时,经过沟通和协商,老人的妻子和女儿也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老人的愿望,终于帮助老人打开了心结,从内心深处感谢党的干部为民办实事的真心和奉献。
“人活着就是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情,如果有一天要死去,那就做好最后一件。”这是老知青、老党员赵建清的一个“微”心愿。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像星星之火,传递着美德和文明,像无声春雨,温润着干涸的人心,像和煦微风,推动着巍巍巨轮航行。他们忠诚于党,服务于民,他们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他们就在茫茫人海,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应当被遗忘,这样的精神永远与你我同行。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李芷靖 李京格
编辑:彭渊林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