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 |“鹤立鸡群”的稻株

图片1.png

在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袁隆平将成功秘诀概括为“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袁隆平的勤奋,成就了杂交水稻的辉煌事业,也给他创造了许多机遇。一开始,袁隆平搞传统的系统选育,就是把田里边长得好的稻穗摘下来,繁殖下一代,从下一代中又选好的,继续繁殖下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上完课后,像往常一样,来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选种。突然在眼前一块早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它的穗子特别大、籽粒饱满,稻穗像瀑布一样向下垂着。当时他挑了一穗,仔细地数籽粒,竟然有230粒!他又数了数旁边的一株普通的稻穗,只有这特异稻株的一半。如果用这株稻子做种子,水稻产量就会过千斤,可以增产一倍,那可不得了呀!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满怀希望地把这株“鹤立群鸡”稻的种子播种在试验田里,天天如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观察和记录它们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渴望出现大幅增产的奇迹。但他渴望的奇迹没有出现,当禾苗开始抽穗时,抽穗早得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产量还没有普通稻高,这样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不过,也是这瓢凉水让他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了,他的脑海里闪现一个灵感: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它为什么会分离呢?这种性状参差不齐的表现,是不是就是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上所说的分离现象呢?袁隆平眼睛一亮,心中突然感到非常欣喜,因为只有杂交种才可能出现分离。也就是说,他一年前发现的那株“鹤立鸡群”稻就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就这样“天然杂交稻”这个崭新的概念出现在袁隆平的脑海里,继而推理出水稻有杂交优势,更促使他下定了要发明出人工杂交稻的决心。

从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到三系配套成功,从两系法到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在探索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从未止步,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

编辑:杨超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747/52/1246146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