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2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六岁之前随父母在北京、天津、汉口、江西九江、赣州等地生活。二十岁之前,袁隆平在汉口、长沙、重庆、南京等多地居住、求学,大学就读于重庆西南农学院。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洪江市(原黔阳县)安江农校任教,重点研究、培育杂交水稻,直到1992年才前往长沙。袁隆平在洪江市生活、工作了整整三十七年,与洪江市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三年自然灾害,袁隆平目睹饿殍连地,甚为震撼。作为一个农业教育工作者,他暗下决心,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一定要把水稻的产量提上去,让天下老百姓都有饱饭吃,再也不要饿肚子。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袁隆平不论日晒雨淋,经常在试验田里拿着显微镜,寻找心中的那棵水稻种子。1960年7月,他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发现第一株天然杂交稻。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试验田的几十万株稻穗中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随后潜心培育出数百粒第一代不育株种子,在洪江市第一次提出三系杂交水稻的著名论述。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在洪江市写出第一篇研究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并刊登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引起了时任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的重视,国家科委随即发函给湖南省科委以及安江农校,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
1967年4月,袁隆平向湖南省科委和黔阳地区科委呈报“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同年6月,他与李必湖、尹华奇一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机构——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科研小组。
1973年,袁隆平在洪江市撰写并发表论文《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在洪江市配套成功。之后,他不停地在安江农校和海南省南繁基地奔波,组织团队力量,全力培育杂交水稻种子。1975年,他率领南繁团队,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制种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为全世界贡献了一粒告别饥饿的神奇种子。
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与妻子邓则在洪江市结婚,邓则是洪江市托口人,他们的三个儿子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阳都出生在安江,把安江、黔阳嵌入到他们的名字中,他们都是在洪江市长大的。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夫人最后的归宿也永远留在了洪江市。洪江市,留下了袁隆平太多的情!太多的爱!太多的缘分!
洪江市是物种变异的天堂,袁隆平在洪江市发明了杂交水稻,成就了辉煌事业,收获了甜蜜爱情,建立了圆满家庭。有人说,因为一座城而成就了一个人,也有人说,因为一个人而成就了一座城。袁隆平与洪江市相互成就,让洪江市获得了“杂交水稻发源地”的美誉,促进了洪江市社会经济发展。
洪江市既然是杂交水稻的故乡,当然也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乡,袁隆平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感慨地声称:“安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与洪江市有不解之缘”。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
编辑:杨超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