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先点个名。”
“在船上不要打闹,回到家记得给老师发一条信息报个平安。”
……
4月26日,在洪江市沙湾乡码头上,沙湾乡中心小学教师正在有序组织学生乘船。教师蒋元韶介绍,学校每天有值周教师护送学生上船,并给学生讲解乘船时注意事项等,回到家之后要求学生及时给班主任报平安。
这是洪江市开展防溺水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些年以来,洪江市教育局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压实责任。大力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强化家校联动、增强排查力度等,同时,对重点人群强化防护举措,积极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多形式、多层次做好防溺水工作,切实保护青少年儿童生命安全。
拧紧校园“防溺水”安全绳
3月27日,洪江市黔城镇中心小学开展“预防溺水,守护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班主任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为切入点,以预防学生溺水为重点,利用观看视频、识记防溺水儿歌等方式强化学生安全教育。
同时,学校还组织防溺水绘画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用独特的创意、稚嫩的画笔,勾画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和教育意义的防溺水绘画作品。每幅作品就如同一个小小宣传员,朗朗上口的防溺水儿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提醒学生警惕危险,传达正确的自救方法,起到良好的预防溺水安全教育效果。
“同学们,放学要按时回家,不准私自私下河、下溪游泳,这是很危险的。”4月10日,洪江市隆平学校举行了防溺水宣誓大会及签名活动。
活动现场,该校负责人就防溺水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对学生阐明了私自下水游泳的严重性及危害性,要求全体学生做到“七不两会”,号召大家一定要加强防溺水安全意识。随后,全体学生进行了防溺水宣誓,承诺将从自身做起,珍爱生命。宣誓结束后,全体师生进行了主题签名活动。
“私自下河太危险了,老师讲的事例要牢记心中。”“我们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能私自下溪下河游泳。”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
据洪江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向开鹏介绍,为落实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自春季开学以来,洪江市各学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部署通过主题教育、张贴挂图、组织家长会、每周至少三次短信提示、唱防溺水歌曲、发放《预防学生溺水》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希望学生家长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和义务,与学校联手筑起学生安全的长城。
织牢家校“连心桥”
“老师来考考你,七不两会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发现有人落水了,怎么办?”
4月21日开始,洪江市托口镇中心小学开展防溺水家访活动。
老师每到一户和家长交流了孩子近况,并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及时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同时,还对家长及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性侵、防欺凌等宣传,指导家长对孩子做好周末假期的安全监管,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老师,这么远还来家访,辛苦了,快进屋坐坐。”4月22日,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开展了安全教育大家访活动。
在家访中,老师和家长、学生亲切交谈,详细填写家访活动记载表,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耐心回答家长提出的各方面问题。特别宣讲了安全防范知识,对防溺水、防性侵、交通安全、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防自然灾害、防火防电、禁毒防艾、防电信诈骗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宣讲,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安全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并广泛征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家长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关爱孩子的生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家校携起手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为保障孩子的平安健康成长而努力,让爱在家校共育的路上继续延伸,洪江市一直在行动。”洪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段天根说。
在家访中,教师们全面、认真、细致地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指导家长对孩子做好假期的安全监管。
同心协力保障学生安全
“阿姨,孩子在家休息时,要监管好,不要到河边、池塘边玩耍,很危险的。”4月19日,洪江市沙湾乡以“赶集日”为契机,组织民政办、社工站在集镇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为过往群众答疑、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及未成年人重点讲解了汛期安全教育和家庭生活健康教育常识,叮嘱未成年人不要独自到周边山塘水库游玩,提升未成年人安全防范能力。
3月27日,岩垅乡派出所民警、岩垅乡卫生院医生走进洪江市岩垅乡中心学校,给同学们开展了一场“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
讲座上,民警和医务人员围绕“防溺水”主题,通过具体事例讲解、情景演练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预防溺水常识和落水自救、溺水救助的基本方法。同时,医务人员还在现场向在校师生教学演练了溺水后如何进行心肺复苏,要求学校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据了解,下一步,该市还将开展手抄报、防溺水儿歌、巡视河堤等防溺水各项工作。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为未成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杨瀚
编辑:彭渊林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