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超 通讯员 张卓 怀化报道
六月杨梅俏枝头,又到一年杨梅季。
6月中旬,记者来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响水村杨梅采摘基地,树上红彤彤的杨梅让人望而生津,不少游客结伴前来采摘,边摘边吃不亦乐乎。
靖州杨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历史已超两千年,口感细腻、果大汁多、色艳味浓、营养丰富。清朝时期靖州杨梅即为皇家贡品,素有“味甲江南”的美誉,也有“神州第一梅”之称。诗云:“木洞杨梅尤擅名,恨不移根植上京”。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朋友们一起来这里采摘杨梅,味道很鲜甜。”来自贵州的游客刘女士说。“贵州和靖州相邻,交通方便,开着小车来,还能带些杨梅回去送人。”
再往山上走去,只见山体苍翠,杨梅树连片,远处的钢架大棚格外引人注目,科技范儿十足。响水村党总支书记张东正组织梅农们爬上三四米高的杨梅树,借助工具,挑选红透的果子摘入竹篓中。
“杨梅成熟的时候,总是赶上降雨,刚准备开摘便开始下雨,果子都被雨水打掉了,现在趁着天晴赶紧采摘。”张东一边招呼着梅农一边向记者说道。
杨梅基地。
藏在深山无人知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响水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杨梅种植面积3.6万亩,占地200亩的杨梅品种基地,有杨梅品种56种,以成熟期早、采摘期长、色美味甜而享誉全国,是靖州杨梅种植的核心区,是名副其实的“杨梅之村”。
响水村种植杨梅历史悠久,之前主要是以本地的“木洞”杨梅为主,果小、味酸,成熟周期短,销路卖得并不好。
为了改变现状,1993年,当时的响水村村支“两委”到浙江考察学习,引进了“乌梅”品种回乡种植。村民们积极响应,在自家的果园里种上了乌梅。可是等到乌梅成熟后,由于没有销路,市场打不开,价格受到冲击,果子还是卖不掉。
“除去卖掉的杨梅鲜果,杨梅树上的果子每年烂在树上、地上的有十几万斤以上。”响水村7组村民周顺荣向记者说起往事,他自家20000多平方米的杨梅山,年年望梅自叹。
村里卖杨梅就是各家各户捡一点果子卖给杨梅酒厂、加工厂,因为是散户,又急于出手,杨梅价格被一压再压,低的时候,杨梅只有几毛钱一斤。
果贱伤农。
“梅农得不到钱,积极性受到打击,就更不想在杨梅上花心思,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2011年,在外事业有成的张东回到了家乡响水村。因为人踏实肯干、视野开阔、善于经商,被村民们推选为响水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暗自立下了改变贫穷、共同致富的决心。
张东采摘杨梅。
一波三折的杨梅品改
近年来,靖州大力发展杨梅产业,积极向浙江学习取经,合作建设杨梅产业专家工作站,杨梅鲜果上市时间达40天,每年可提供4万吨以上各类杨梅鲜果。靖州现有杨梅精品果园近30个,可同时为上万人提供采摘服务。
看着周边的村子一个个都脱贫致富,张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响水村想要致富,就必须搭上靖州杨梅产业发展的顺风车,杨梅品种改良刻不容缓。“只有提升杨梅品质,提高杨梅价格,扩大杨梅产量,响水村杨梅产业才能再次崛起,梅农才能走上致富之路。”张东说。
2021年,张东再次被委以重任——响水村党总支书记。刚上任,张东就开始实施品改计划。
当时,坳上镇在县农业局杨梅专班的统一部署下,对全镇杨梅主产区响水、木洞的老杨梅树进行品改和设施杨梅打造,这项工作在响水村一直推进滞后。不少群众对投入设施杨梅、老杨梅树品改不抱希望,有群众不理解张东上门劝说的行为,更有人在背地里说起张东的坏话。
“梅农在之前的品改中吃了亏,花了钱、出了力,但是没有看到希望,所以他们觉得这一次品改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张东解释道。
张东深受委屈,但他明白,老百姓得不到钱,积极性受到打击,以他为核心的村“两委”必须要站出来,发挥好基层堡垒战斗作用,更要长期发展,让群众真正得利。
既然目前发展设施杨梅、品改老杨梅树暂时推动不了,张东把目光瞄到现有的杨梅树上,杨梅树上的果子每年烂在树上、地上的有几十万斤不止。
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以村集体经济的名义,贷款30余万,按4元1公斤的价格,集中收购梅农手上的工业杨梅果8万公斤杨梅果。
梅农在杨梅季之前,先到村部报售卖计划,村里先把售卖计划的50%的钱支付给梅农,剩下的钱,在杨梅送到村部仓库后再行支付,梅农的积极性就这样被张东的决定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当十多万斤杨梅工业果被集中到一起的时候,村“两委”突然发现,供求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用张东的话来说,手上只有1公斤工业果,那就是烂果子,当手上有十多万公斤的时候,这些果子就发生了质变,变成了各个酒厂、加工厂争先抢夺的“金果子”。不少采购商主动和他对接,希望能一口气吃下这些杨梅。主动权一下子交到了村“两委”手中,哪家出的价钱高,这批杨梅就跟谁走,张东带着村“两委”,走市场、看行情、比价格、谋未来,最终张东定下了一家肯出价4元1公斤的杨梅收购商。
刚刚摘下树的靖州杨梅。
从无人问津到一梅难求
1公斤杨梅工业果赚0.08元,2023年,村“两委”从梅农手上收了8万余公斤工业果,售卖了323400元,村集体经济获利6400元。6400元不多,但却让张东和村“两委”走出了除了售卖精品杨梅果的另一条路。同时,2023年参与到售卖工业果的梅农,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钱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梅农的口袋里。
杨梅季一过,张东望着来领钱的梅农,每个人脸上笑出了一朵花,他深刻明白村“两委”在这次售卖杨梅工业果中成为了响水梅农和杨梅收购商之间的“搭桥人”,而这桥一搭,就搭通了响水村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张东看准时机趁热打铁,加强和果农、大户、致富带头人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同时,学习先进技术理念,引进台梅、东魁、王子安海等品种,果品大、价格高、甜度高、抗病好、质地硬,方便运输,挂果时间长,延长采摘期;修建游客步道,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杨梅三疏一改矮化工程,提高品质方便采摘;同时,研发杨梅酒、杨梅蜜饯等衍生产品。
“产品走得出去,技术人才引得进来,才能转变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思路’,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张东笑着向记者说道。只有出去走走看看,明白供给关系新脉络,才能了解市场新动向。
2024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梅农主动加入,张东自信地说,今年要收购20万公斤工业果,让更多的梅农得到实惠,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杨超 张卓
编辑:何峰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