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六一”儿童节海报|在没有手机和游乐场的那些年 哪些“土味”游戏让您回味

变废为宝 自制“玩具”也能让童年充满欢声笑语

“在松荫下,在小河边,到处可以看到打扮得像花朵般的孩子在唱歌、游戏。中山公园等各大公园的儿童游戏场里,倍加热闹,孩子们荡完了秋千,又赶快拉着妈妈的手,要求抱自己再坐一回木马。”这是《北京日报》1955年6月2日2版的报道《在儿童们的节日里》就记录了当年孩子们过“六一”时的情景。

每逢节假日到来,这些儿童游戏场就格外热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什么玩具。儿童游戏场便是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源泉。

儿童节.png

当时的沙包是用碎布头自制的,有圆的,也有三角的,里面装的是沙子,也有装黄豆或绿豆的。

沙包的玩法很多,一种是夹包,比谁用脚把包夹得远;另一种是分拨儿砍包,一拨儿砍,另一拨儿躲,如果被打中,就没“命”了,要罚下场。假如接到包算赢得一条“命”,可以“救活”场下一个小伙伴。

12.png

除此之外,那时的孩子们还有好多游戏可玩儿:弹弹珠、滚铁环、抓羊拐、捉迷藏……

5.png

2.png

这些用废弃物制成的玩具,对于当时的孩子们来说,乐趣无穷。

这些游戏一玩起来 天黑才回家是常有的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跳皮筋、过家家、丢手绢、跳房子、编花篮、扔飞碟、老鹰捉小鸡等一批丰富多彩的游戏走进“70后”“80后”“90后”的童年生活。

两个人撑筋,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筋上跳,输者“下台”,轮流坐庄。撑筋的高度从脚踝开始,然后到膝部、腰部、肩部、头部,直至“大举”(双臂向上伸直)。跳皮筋的花样很多,用单脚钩住内侧皮筋,然后连续放开、钩住,跳来跳去做规定动作。随着高度的上升,难度也随之增加。

7.png

跳房子就是随便拿块石头在地上画出一连串重叠、相连的格子,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孩子们站在线外向格内投布包,投到哪一格中,就一条腿悬空一条腿蹦跳着逐格前进。到达布包处,再继续一格一格向前跳。踩线或出界都算输,排队重新来。跳到最远最小的一格中,再逐格往回跳,过线为胜者。那些年,跳房子培养出一堆娃娃高手,他们可以用两条腿轮换着跳,连续跳上十几分钟都不成问题。

1.png

如果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一起玩斗鸡游戏的小伙伴吗?斗鸡游戏玩起来也很简单,单腿站立呈“金鸡独立”状,用盘着的那条腿的膝盖,与对方进行撞击,可以蹦,但是盘着的脚不可以落地,落地就输了。

在童年游戏中,这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不过也有少数“身材魁梧”的女生也喜欢这种游戏,而且杀伤力惊人。

在课间,可以看到孩子们大呼小叫地聚到操场上,男生们分成两队,划定一个范围,双方各站一边。领头的一般是高个子、大块头,像将军一样站在前面,将腿高高盘起,膝关节朝外,摆出一副威风凛凛、剑拔弩张的架势,等待最好的进攻时机!

3.png

翻花绳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游戏,只需要一根绳子,就能玩出千变万化的花样,是一种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儿童游戏。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法,如线翻花,翻花鼓,挑绷绷等等。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玩意,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翻出许多的花样。

小时候,大伙拿出彩色的绳子,开始翻出各种形状,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人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翻编下去为止。

4.png

“摸瞎子”,是一种可以男女混搭、风靡一时的诙谐游戏,它承载着中原大地几代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大伙聚在一起,通过“石头、剪刀、布”两两猜拳定输赢或者简单查数的方式,确定游戏的“主角”,接着大家用柔软的长布条或小手绢蒙上小伙伴的双眼,“主角”眼前一片漆黑,大家都形象的称呼他或她为“瞎儿”。

6.png

流传至今 有益健康又有趣

陀螺在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

中国有关陀螺的最早记载在宋朝,有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叫“千千”,千千是一个长约3公分的针形物体,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拧着旋转,看谁转的久,是当时深宫中的妃嫔宫女打发时间的游戏;而陀螺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明代刘侗、于奕正《帝经物略-二春场》记载了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明朝时期陀螺已经作为名词出现,而当时的陀螺也已经成为了民间儿童的普遍玩具。

时至今日,陀螺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它集休闲、娱乐、运动于一身,看似在玩,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健身了。想让陀螺转得又快又稳,需要有强健的身体,还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8.png

踢毽子,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时(公元467-46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直至今天,毽子依然是男女老少,街头巷尾,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9.png

设计:梁馨雨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梁馨雨

编辑:彭渊林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849/75/1395897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