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潇湘晨报、怀化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近日,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举办 2025年“大新协作 —— 长三角客商新晃行”招商推介座谈会,80 余位长三角等地客商代表齐聚当地,现场集中签约 9 个重点项目,金额达 34.52 亿元。
当长三角的资本浪潮与湘黔边界的侗乡沃土相遇,这 34.52 亿元签约额不仅是一组投资数字,更折射出中西部县域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突围智慧。
新晃这场跨越 1700 公里的“山海之约”,凭借打破行政壁垒的协作创新、深耕营商环境的制度突破、激活内外资源的生态构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破界:从地理边缘到战略节点的空间重构
在行政区划壁垒长期制约区域协同的背景下,新晃的突围首先始于对空间属性的重新定义。
这个湘黔边界的少数民族县,既非传统经济强县,也非交通枢纽核心,却通过"大新协作"机制,将地理边缘转化为战略节点,与贵州大龙经开区共建示范园,实现 "规划同图、产业同频" 的资源整合,让钡、锰等矿产资源跳出县域局限,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分工。
这种突破的深层逻辑,在于把握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规律,当要素流动突破行政边界,地理距离不再是发展桎梏,而区位的"双栖性"反而成为独特优势。
新晃位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结合部,是湖南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桥头堡,一头连着长三角产业腹地、一头对接大西南市场的定位,正是对"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国家战略的微观践行。
其启示在于,县域经济要打破 "边缘感",需在国家战略坐标系中找准自身坐标,将局部优势转化为全局优势。
筑基:从政策优惠到生态培育的能级跃升
长三角企业家跨越山海的选择,绝非偶然。
浙江亿恒公司投资的持续加码、沛霖龙脑公司的落地生根,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资本永远流向能创造价值的土壤。新晃的过人之处,在于将招商从"政策洼地"思维升级为"生态沃土"理念。
这种升级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产业链思维替代零散招商,围绕精细化工、中医药等七大产业,布局 75 个重点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集群效应;
其二、全周期服务超越简单承诺,从"一站式审批"到"惠企政策清单",将服务嵌入企业从落地到投产的每个环节;
其三、要素保障打破传统瓶颈,物流成本较东部降低15%-20% 的优势,叠加土地、人才等政策组合拳,构建起系统性成本优势。
这些举措,揭示了县域招商的进阶之道,短期靠政策让利,长期靠生态共生。
新晃通过构建"资源+服务+市场"的三维生态,让资本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成本红利,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空间。
聚能:从单向引进到双向赋能的价值共生
34.52 亿元签约背后,是一场要素重组的化学反应。长三角的资本、技术与新晃的资源、劳动力结合,湘商回归的管理经验与本土产业基础碰撞,最终催生出新的生产力。
这种双向赋能,打破了传统县域"单向承接"的被动局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湘商吴忠秦返乡创办企业、萧俊女士依托龙脑樟资源打造百款产品,生动诠释了"乡情纽带"背后的经济逻辑,本土人才既懂市场规则,又通乡土人情,是连接外部资本与本地资源的最佳桥梁。
而"大新协作"带来的要素同价、设施同网,则让这种双向赋能有了制度保障,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从更广阔视角看,新晃实践的深层意义,在于探索出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它证明即使是欠发达县域,也能通过精准定位、机制创新、生态构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当侗族大歌与长三角的产业节拍共鸣,当边界协作打破行政壁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县域的崛起,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这或许正是新晃故事最珍贵的启示。(罗旭)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罗旭
编辑:梁馨雨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