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真夫
炎炎暑气蒸腾,在湖南寻一处清凉,巍巍雪峰山是避不开的去处,而溆浦,正是它的“西门户”。
溆浦——念在口中,便觉古意盎然。溆水自雪峰山间蜿蜒而下,穿过溆浦的丘陵,汇入沅江。水清,山绿,人朴实。这朴实之中,蕴藏着两千多年的诗意。
▲溆浦思蒙风雨桥。(除另有标注外,图片均由溆浦县委宣传部提供)
溆浦作为屈原流放地之一和楚辞诞生的重要源头,民风民俗仍蕴藏着楚风古韵,屈原的传说和故事至今可寻。五月十五大端午的风俗显得隆重而奇特,鼓声喧天的燕尾龙舟,裹着古代楚国水军的雄风和忠勇。
因为楚辞,因为诗歌,几乎让人忽略了溆浦曾是楚国黔中郡和汉代武陵郡的郡治,以及楚国军民抵抗秦军的刀光剑影和鼓角铮鸣。
▲穿岩山景区龙凤观景台。
一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踏上了溆浦的土地。他便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有专家考证,当年屈原被放逐后,溯沅江而上,到达溆浦并在此居住多年。
在溆浦,屈原写下了《涉江》: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屈原如此详细描述溆浦的山水景色,这在他的创作中并不多见。这也是“溆浦”一词在典籍中首次出现。
因为楚辞,诗歌的光芒盖过了楚国军民抵抗秦军的英勇。两千多年后,因为考古,又翻开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溆浦屈原广场屈原雕像。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溆浦发现了四千多座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古墓,其中七成为秦军、楚军和巴人军士墓。成千上万件青铜剑、弋、箭等兵器出土,佐证了《史记》秦伐楚黔中的历史记载。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兵从黔江进入乌江,然后顺酉水到沅水,至溆浦大江口进入溆水,攻打黔中郡。两千多年前的溆浦古战场,铁骑奔腾,战马嘶鸣,刀光剑影。
当时屈原亲眼目睹楚国士兵勇猛无畏,壮烈殉国,便强忍泪水,写下《国殇》。
为了感念屈原,溆浦古人特地把溆水冲出思蒙峡谷的巨大峭壁出口,命名“溆水屈儃”,作为县城八景之一。
▲溆浦大江口犁头嘴。
溆水在这里转了个弯,形成一泓深潭。潭水幽绿,倒映着两岸青山。
屈原的故事,在溆浦流传了两千年,连孩童都能讲述。
在溆浦县城的涉江楼前,有一方石碑,上刻著名作家廖沫沙先生书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碑石已有些陈旧,但字迹仍清晰可辨。
溆浦的山川,孕育了屈原最瑰丽的诗篇。他不仅写溆浦的景色,“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还写自己的心境:“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对屈原来说,这场流放,何尝不是一场灵魂的归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汤炳正先生来到溆浦,情不自禁写下:“当我踏入溆浦地域……在思想意识上便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仿佛时时看到屈原彷徨行吟的伟大身影。”他将溆浦视为屈原文化研究的核心地标,其方言研究为楚辞学提供语言佐证。
▲溆浦传统燕尾龙舟。
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溆浦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来到溆浦就是返乡。
《诗刊》社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也称溆浦是屈原文化的发祥地,是“诗歌之源”。
每个热爱诗歌的人,都应该去溆浦走一走。这已成为所有来过溆浦的作家和诗人的共识。
二
屈原虽逝,但溆浦的文脉不断绵延赓续。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宦游至此,留下“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的诗句。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也来了,他写下这首如一幅国画山水的《泊溆浦江口》:“溆浦江边泊,云中见驿楼。滩声回树远,崖影落江流……”
历代还有很多的诗人,追溯屈原足迹来到溆浦,感受这里神秘的楚巫之风和山水诗意之美,并留下自己的诗篇。
▲溆浦山背花瑶梯田,层层叠叠,绿意盎然。
沈从文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溆浦,说溆浦在湘西文化中水准特别高,读书人特别多。
据县志记载,仅明清时期,溆浦就考取进士19人、举人141人、贡生420余人。
由于受屈原高洁品质的影响,入仕之人多正直廉洁。
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夏铭善,守正不阿,明太祖朱元璋凡有大事,都征询其建议。后夏铭善因受同仁牵连致死。朱元璋追悔莫及道:失吾直臣!
邓启愚,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南阳知府,为官清正廉洁,百姓歌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邓公,重生父母。
清代严如熤,师从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后官至陕西按察使,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代表人物之一。其写下的《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都是清代中期地方社会史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他编著的《洋防辑要》系统总结中国海防地理的历史与现状,书中有关钓鱼岛的记载,是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明。
近代以来,溆浦更是人才辈出。投身革命洪流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烈士,红八军政委邓乾元就诞生在这里。
▲向警予同志纪念铜像。
这里还诞生了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辞海》的第一任主编舒新城,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敦煌学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奠基人之一的向达等。
溆浦走出了湖南省两任作协主席,分别为孙健忠和王跃文。正在重庆举行的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王跃文创作的多本小说在湖南出版展台热卖。
椐不完全统计,溆浦籍作家加入中国作协的有12位,加入省作协的有30多人。
溆浦县图书馆负责人介绍,他们收藏的民间家谱有数百种,其中不少记载着家族的诗歌传统。有一部《向氏族谱》,收录了明清以来族人诗作三百余首。
其实,溆浦几乎每个大家族都有这样的传统,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三
如今的溆浦,早已不是屈原笔下那个“幽晦多雨”之地。诗意仍在,生活却已翻天覆地。
▲溆浦县大江口镇洑水湾村脐橙。(图源:农家书屋杂志)
在溆浦的大江口镇,只见连片的柑橘园郁郁葱葱。当地橘农说,溆浦柑橘种植有两千年历史。当年屈原就写下了《橘颂》。
如今溆浦县脐橙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亩,年产达二十多万吨,橙子,甜度能达到16度以上。这些脐橙大部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最远卖到俄罗斯。
这里还有一种特产,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溆浦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世界三大名鹅之一。
县郊的溆浦鹅养殖基地负责人老谢说,他们采用传统填饲法,结合了现代保鲜技术,鹅肝品质与法国齐名,远销欧洲。这不禁让人想起屈原诗句中“肥牛之腱,臑若芳些”的香味。
▲溆浦产业开发区。(图源:溆浦产业开发区)
溆浦县还有一样资源得天独厚:硅砂储量超100亿吨,居全国首位。在溆浦县工业园区的硅砂深加工生产线上,工程师介绍,溆浦的硅砂纯度高达98.5%以上,是制造高端玻璃的重要原料,“你用的手机屏幕,很可能就含有我们溆浦的硅砂”。
夜幕降临,只见县城高楼林立,溆水两岸灯火璀璨。屈原广场上,人们跳着广场舞;怀屈楼、橘颂亭里,几位老人在下象棋。
诗意栖居,不在远方,而在当下。溆浦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乡村和城市,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长诗。这诗,起于屈原,永无终章。
▲枫香瑶寨内,大家围着篝火,手拉手欢歌热舞。
来源:红网
作者:田真夫
编辑:罗倩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