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雷文霞 通讯员 夏琅 怀化报道
当杉木锅盖下升腾起柴火慢炖的醇香,一道承载两千年苗族智慧的麻阳鹅,正唤醒现代人的味蕾与乡愁。近日,记者走进“中国长寿乡”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探寻这道以自然生态食材与匠心技艺为特色的康养美食根源,感受其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独特魅力。
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城东的“丑叭怪旗舰店”,麻阳鹅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程精心打造的麻阳鹅博物馆引人驻足。这里不仅陈列着土灶、杉木锅盖、铁勺等传统工具,更通过“舌尖上的文化”展览,让游客在品尝外焦里嫩的鹅肉时,同步感知生态农耕文化与苗族饮食哲学。
郑程现场展示麻阳鹅的烹饪技艺。
当天,郑程现场展示了麻阳鹅的烹饪技艺。他精选7-8斤本地大白鹅,分解为“白鹅十三件”,炸至酥脆后与鹅肉同炒。菜籽油与鹅肉在高温中碰撞的焦香瞬间四溢,令人垂涎。随后,盖上透气的杉木锅盖,经一小时柴火慢炖,这道凭“自成体系的食材配方与厨艺”蜕变的佳肴便完美出炉,每一口都浓缩着苗寨千年智慧。
“在麻阳,鹅是待客之心的化身——每逢宾客临门,必上一道麻阳鹅,而那个鹅头,是献给最尊贵客人的无声敬意。”郑程动情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对传统的自豪。他兴奋地指出,这道家常美味正从灶台烟火燎原成产业星火。如今全县18个乡镇遍布专营鹅馆,怀化、湘西地区门店数不胜数,仅麻阳本地日均消耗量便超500只,昔日的苗寨私房菜已跃升为乡村振兴的舌尖引擎。
现炒的麻阳鹅,香飘四溢。
同时,在高村镇、兰里、吕家坪等麻阳腹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郑德方、郑流清、郑方生、郑天才等崭露头角。他们通过“非遗+美食”的巧妙融合,将麻阳鹅转化为文旅体验的金字招牌,吸引全国游客专程奔赴,只为亲尝这道承载苗族魂魄的特色佳肴,让饮食技艺成为文化传播的生动纽带。
这道家常菜从苗寨餐桌走向外地的历程,恰是怀化“非遗+康养”模式的生动实践——用两千年的火候熬制健康滋味,让唇齿留香的乡野记忆,凝练为福地怀化温润的康养名片。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雷文霞 夏琅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