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镀金干部”到“播种人”,看范年东与新溪村的振兴答卷

云端下的新溪村。.jpg

云端下的新溪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雷文霞 怀化报道

“他是一个播种人,也像一粒种子,却胜似一粒种子。他把这粒种子播在新溪的大地上,播在百姓的心里……”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新溪村6组村民滕生有在诗中这样写道。

而诗中那个“高高的、瘦瘦的、帅帅的”身影,正是湖南省委办公厅原驻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溪村第一书记范年东。

微信图片_20250709153928.jpg

新溪村6组村民滕生有送给范年东的诗。

两年时间深耕,从基础设施焕新、产业破土到环境蝶变、文化新生,范年东以及驻村工作队用躬身力行、务实笃行、精准发力,最终聚沙成塔的钉钉子精神,生动诠释了“真蹲实驻、真抓实干”如何绘就山乡振兴新景,将希望的种子深植沃野,结成幸福果实。

扎根:破冰之旅始于脚下泥泞

2023年5月17日,范年东带领驻村工作队初抵新溪村时,迎接他们的并非鲜花与掌声,而是个别村民带着疑虑的激烈反应。一些村民直接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和不信任,质疑工作队是否只是“串串门、养养神、镀镀金”。这样的开局,给工作队带来了不小的触动。

“面对质疑,唯有沉下心、扑下身,才能赢得信任。”范年东回忆道。此后的两年间,他带领工作队反复行走于全村7个小组、390户村民的门前与田间地头。累计走访群众超1000人次,召开屋场会、院落会数十场。深入细致的调研,只为精准把脉乡村症结,将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

微信图片_20250710001249.jpg

范年东(右二)在走访看望新溪村村民。

范年东密密麻麻的驻村笔记,便是这份初心的见证:村支书滕建云反映多处产业路未硬化,柑橘运输困难;小组长滕树保指出组道弯急坡陡,易发事故;二组村民滕召岩兄弟则道出了饮水难题……这份沉甸甸的问题清单,既是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难点,更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

“问题很多,必须逐一梳理,逐个击破。”范年东及工作队的解法是: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会议开在屋场院落。将解决群众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急难愁盼”民生项目作为突破口。他们坚信,唯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真心”,方能融化坚冰。

于是,改变悄然发生:道路硬化了,便桥架通了,新坝筑起了,交通护栏安装了,饮水设施修缮了……一项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落地,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切实得到了提升。

耕耘:以“赈”助“兴”绘就山乡新景

以工代赈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资料图).jpg

以工代赈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资料图)

要让乡村真正活起来、富起来、美起来,“建设”是绕不开的核心。新溪村的蝶变,正是从一场场实打实的耕耘开始的。

当国家以工代赈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的批复送达新溪,驻村工作队深知这远不止是一次修桥铺路的机会。它更是让村民挺直腰板、在家门口增收的路径,是将党和国家对乡村的关切落到实处、点燃乡亲们致富渴望的关键一步。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迅速行动。他们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自治程序,选举产生了13名村民组成的村级以工代赈项目理事会。理事会下设施工管理、质量监督、材料采购、安全监督等6个工作组,每组至少3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项目选定到正式开工,全程仅用了一个多月,比常规项目程序节省了宝贵的两个月时间。

“过往,以工代赈项目都是由项目业主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方,由施工方组织实施。”范年东点出了新溪做法的关键不同,“我们村这次大胆尝试村民自建方式,核心就是把更多利益留给村民自己,真正实现项目由村民自建、自管、自用。”

与此同时,范年东也算了一笔账。项目完成后,参与建设的村民获得的劳务报酬总额将达115.5万元。作为新溪村村民和项目施工队队长,滕生有感触更深,“毕竟是在建设自己的家园,还能有份收入。质量、进度、成本,我们自然格外上心,因为大家都把自己当成‘项目负责人’了。”

收获:希望的种子结出幸福果实

依托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配套建成新溪村研学基地.jpg

依托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配套建成新溪村研学基地。

两年时间里,新溪村的基础设施已全面更新,产业的种子也在这片热土上破土而出。“湘寿新溪”的品牌亮了相,村集体合作社与湖南湘福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湖南串点食品有限公司;沉睡的种植园苏醒过来,变身为孩子们撒欢学习的研学基地……

基础设施与产业的更新迭代,带来了村庄面貌的焕然一新。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争取的一千三百余万元资金注入,为新溪换颜提供了强大动能。曾经灰头土脸的小山村,如今披上了“怀化市文明村镇”和“同心美丽乡村”的靓丽新装。古朴的民居点缀上绚丽的苗乡彩绘,崭新的垃圾分类亭悄然立于村头巷尾,整洁与美丽成了新溪的日常。

环境的改善,更促进了文化根脉的焕发新生。借力高校智慧,深挖千年苗乡的法治文化宝藏,一座全国首创的“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在新溪村废弃仓库的旧址上涅槃重生。如今,这座承载着法治梦想的博物馆,不仅摘得“全省首批乡村博物馆”的桂冠,更支撑着“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目标。它深度融入村里的研学基地,为其插上了农文旅融合的翅膀,让文化魅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翻看范年东的驻村笔记,最后一页的字迹清晰有力:“离别不是终点,千万工程仍在路上。”当村民们自发地将“我们尊敬的队长”写入质朴诗句,这位躬耕苗乡的播种人,早已将初心与汗水,深深铭刻进新溪的晨曦晚霞,化作这片土地向上生长的永恒养分。

7月10日下午,在2025年全省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培训班上,范年东将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应邀就“如何当好驻村第一书记”向学员们作交流分享。他将以新溪村的实践为蓝本,将这份饱含泥土芬芳的答卷,传递给更多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同行者。

从“镀金”的质疑到“播种”的赞誉,范年东与新溪村的这段同行旅程,不仅印证了真抓实干是破解信任坚冰的利器,更诠释了一名驻村干部如何化身希望的播种者,让振兴的种子在乡野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当一种务实担当的精神成为可供借鉴的蓝本,它所激荡的力量,终将超越一村一隅,汇入时代奋进的洪流,照亮更多田野上的梦想与远方。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雷文霞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941/91/1511289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