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麻阳苗族自治县被联合国老龄所官方认证为“世界长寿乡”。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雷文霞 通讯员 夏琅 怀化报道
盛夏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苗鼓声与欢笑声交织,黄桃的甜蜜与长寿宴的香气相融。在长沙市芙蓉区的持续对口帮扶下,这座“世界长寿乡”正经历着全方位的振兴蜕变。
通过打造苗族、长寿、红色、清廉、长河五大文化品牌,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教育帮扶模式等举措,芙蓉区与麻阳共同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兴乡、教育强基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让千年苗乡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五大文化品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麻阳苗族自治县与长沙市芙蓉区携手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通过对口帮扶资金的精准投入,麻阳创新打造苗族、长寿、红色、清廉、长河五大文化品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走进霞飞云果园,苗鼓声声入耳,苗家小院错落有致,这里已成为展示苗族文化的亮丽名片。得益于帮扶资金的支持,景区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更通过苗家拦门酒、竹竿舞等互动项目,让8万余名游客深度体验非遗魅力。
与此同时,在城乡接合部的龙升社区,搬迁群众创作的《龙升我的新家园》等文艺作品,生动记录了新生活,增强了3742名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这些创新实践,既让苗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实现了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麻阳龙舟赛。资料图
此外,麻阳还巧妙地将长寿文化转化为产业优势。步云坪村的千亩油菜花海年接待游客数十万,带动村民增收百万元;霞飞云果园研发的“长寿宴”成为怀化市药膳示范品牌。这种文化赋能产业的模式,一方面传承了传统养生智慧,另一方面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经济活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帮扶资金提升的滕代远故居景区,新增“四馆”和兵器园等设施,目前正在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此同时,代远学校通过红色书屋、红色讲堂等阵地建设,让万余名师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此外,清廉文化建设则通过文艺作品等创新形式,让廉洁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代远故居。
长河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样具备活力。麻阳船歌不仅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更登上央视舞台大放异彩。在此基础上,吕家坪镇打造的“长河小镇”通过系列民俗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此外,麻阳龙舟健儿代表国家参赛夺金,让“逆流而上”的龙舟精神广为传颂,也极大地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力。
从苗族歌舞到长寿产业,从红色教育到清廉家风,从长河号子到龙舟精神,麻阳五大文化的创新实践不仅守住了文化根脉,更激活了发展动能,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塑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的产业共兴之路
2021年以来,芙蓉区对口帮扶麻阳产业建设项目共32个,涵盖冰糖橙等特色种植、文化旅游、“飞地工业园”、劳务等六大类产业。这些帮扶资金犹如一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麻阳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大门,更推动当地产业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的跨越式发展。
麻阳冰糖橙。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曾经靠天吃饭的橙园如今架起了智能滴灌系统,世代耕作的农户开始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精准作业。特别是在岩门、高村等柑橘主产区,帮扶建设的高标准示范园产生了显著的“鲶鱼效应”。以“锦红”冰糖橙为例,其曾经每公斤20元的售价,不仅刷新了当地农产品的价值认知,更带动周边万亩果园主动进行品改升级。
这种产业帮扶模式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打造标杆形成示范,有效激发了当地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霞飞云果园景区。资料图
与此同时,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也展现出帮扶模式的创新价值。霞飞云果园景区负责人谭霞深有感触地说:“在芙蓉区的帮扶下,我们从原来一个荒废的果园发展成为如今的农旅融合体,在怀化地区已经小有名气。”她特别提到,景区内的民宿、嘎嘎灶屋、长寿小广场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帮扶资金的支持。
“目前,霞飞云果园景区正在积极对接芙蓉区的康养旅居资源,希望借助麻阳‘世界长寿乡’的品牌优势,打造康养旅游线路,实现客源互送、资源共享。”谭霞告诉记者。
以资金精准投入为引擎,推动传统农业向三产融合升级,形成“造血式”发展模式。从智慧农业到文旅融合,再到“飞地工业园”探索,芙蓉区与麻阳的产业帮扶既激活了产业动能,又构建了长效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从硬件支援到理念革新的教育帮扶蜕变
2023年以来,长沙市芙蓉区以教育帮扶为抓手,通过“输血”与“造血”并重,推动麻阳教育事业实现从硬件支援到理念革新的全面蜕变。
麻阳苗族自治县与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结对帮扶阶段性总结汇报会现场。
30名来自芙蓉区的优秀教师深入麻阳多所学校,通过示范课堂、集体备课等方式,带动当地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芙蓉区还将现代化教育管理经验引入麻阳,在教学质量评价、绩效考核、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帮助12所受援学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教研能力建设方面,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短期送教、跟岗学习等方式,100余名麻阳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其中50人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
2024年10月9日,麻阳在芙蓉区的跟班学习教师合影。
硬件设施的改善也是帮扶工作的重要成果。芙蓉区结对麻阳学校累计捐赠资金15万元,图书800册,以及各类教学设备和体育器材等。特别是芙蓉区育才小学捐赠的太空种子,为麻阳第二锦江小学的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从文化共鸣到产业共振,从教育共进到发展共赢,芙蓉区与麻阳的结对帮扶诠释了区域协作的新内涵。这不仅是资源的流动,更是发展理念的对话;不仅是短期项目的实施,更是长效机制的探索。当苗族文化遇见现代创意,当传统农业拥抱科技创新,当乡村教育链接优质资源,乡村振兴的故事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雷文霞 夏琅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