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峰 雷文霞 怀化报道
夏日的麻阳,锦江两岸锣鼓喧天,浪花飞溅。2025“龙腾潇湘”中国传统龙舟赛(麻阳站)期间,兰里镇的村民刘生平和儿子陷入两难——家中两亩金黄的稻谷已熟得低下了头,部分甚至倒伏在地,再不收割,一旦下雨发芽,一年的辛苦就将付诸东流。
然而,刘生平父子因热爱龙舟,共同参加了兰里镇龙舟队的选拔,也成功成为其中一员。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赶到江边训练,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晚上训练完,我总要打灯去田里转一转,看看谷子。”刘生平说,“心里急,但龙舟是集体的事,我不能撤。”
被村民一起收割的稻田。
这一切,被七旬的邻居刘恩炎看在眼里。“他扒龙船是为了咱们镇的荣誉,走不开,谷子不能等。”刘恩炎口中的“扒龙船”,是麻阳人对划龙舟的亲切称呼。8月28日,他二话没说,带头组织几个村民,联系收割机、准备麻袋、安排运输……一整天的忙碌,他们将3700斤稻谷完好收进袋中,一路送到了刘生平家中。
当刘生平比赛结束匆匆赶回时,等待他的不是亟待抢收的稻田,而是邻居们满满当当堆放在门口的谷袋。“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太感谢了……”这个在龙舟桨板上毫不含糊的汉子,此刻声音有些哽咽。同样哽咽的,还有刘恩炎,“生平家里的老父亲已经80多岁了,都是邻居,能帮的必须尽力帮。”
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麻阳乡村最寻常也最动人的风景。一把稻谷、一艘龙舟,连起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也映照出麻阳人世代相传的精神底色。
龙舟,对麻阳人而言,远不止是一项运动。它深植于血脉,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精神的图腾。每年端午前后,锦江上下舟楫往来、鼓声不绝,村村有龙舟,人人念龙舟。许多像刘生平这样的村民,放下农具、拿起船桨,自发参与训练和比赛,不为奖金,只为那一份为集体荣誉而战的信念。
正是这种信念,孕育出了麻阳独特的龙舟精神。那逆流而上的坚韧执着,有着“团结的精神”。划龙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所有桨手动作整齐、节奏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早已从江面延伸至生活。谁家有困难,邻里自发伸出援手;谁需要支援,村子就是最坚实的后盾。刘恩炎和村民们帮忙收谷子,不是偶然,而是这种集体精神的日常体现。
刘生平在家中晒谷子。
它也是一种“传承的精神”。在麻阳,龙舟往往是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共同参与的事业。就像刘生平与儿子,两代人挥动同一支桨,继承同一种热爱。老一辈传授技艺,更传递着对家乡、对传统文化深厚的认同。年轻一代接过船桨,也接过了责任、坚守和拼搏的意志。这种代代相传的仪式感,让龙舟文化生生不息。
它更是一种“拼搏的精神”。龙舟竞渡,唯奋楫者先。麻阳人崇敬力量、速度和毅力,相信只有全力付出,才能驶向更远的前方。这种力争上游的劲头,不仅体现在赛场上,也贯穿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中——认真种地、努力生活、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如今,一场龙舟赛、一片金色的稻田、一群热心的邻里,让我们清晰地看见,最快的桨,离不开最稳的船;最远的航行,离不开共同的支撑。
这是麻阳的故事,也是中国乡村一直以来绵延不绝的温暖力量。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何峰 雷文霞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