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会同月”点亮“中国美”——一块手工柴火月饼里的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何乐川 怀化报道

中秋未至,月饼已香。位于雪峰山麓的怀化市会同县,64岁的老师傅申玉良守在制作手工月饼的柴火烤炉前,额上沁出细密汗珠。他手起铲落,刚出炉的柴火月饼展现眼前,只见它金黄饱满,芝麻香混合着面粉、馅料的酥香,肆意弥漫。

9月2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主办的“点亮中国美・艺旅融合赋能计划”走进湖南会同,同期,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手工柴火月饼制作这一传统手艺,如今,成为“点亮中国美”系列活动的焦点,这背后牵引着一场关于文化价值再发现、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的多维度创新实践。

温暖乡情的幸福记忆:传统美食的文化解码

凌晨四点半,会同县堡子镇柴火月饼厂已经开始忙碌。手艺传承人梁冬燕一边检查着当日生产的备料,一边说:“柴火月饼的秘密不在于配方,而在于时间。”在会同,制作这种月饼已有上百年历史。

手工柴火月饼的制作需要经过十余道工序,全部依靠手工完成。从和面、制馅到成型,最后放入特制的柴火灶中烘烤,师傅们凭借经验控制火候,每个环节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智慧。

31.png

后来,机械生产使手工技艺受到挤压,老手艺人总想着把这门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转机来自匠心的坚守。2023年,会同县将手工柴火月饼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积极探索传统美食与现代文旅的融合之路。

32.png

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正是这种探索的集中展现。活动中,月饼师傅现场展示制作技艺;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刚出炉的月饼,还能通过活动专门设计的“柴火月饼体验工坊”亲自体验制作过程,感受食物中蕴含的文化记忆;美食博主现场直播,通过文化赋能,将这道乡土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受众,手工柴火月饼已然成了“网红打卡品”。

“会同手工柴火月饼香酥可口,很受家人欢迎。”来自贵州的游客吴女士特地开车前来参加活动,在参观体验后一口气买下30斤月饼,打算带回家与亲朋好友分享。手工柴火月饼成了会同文旅融合的“舌尖名片”。

33.png

食物是文化的载体。来自辽宁的活动嘉宾邓冰冰评价,会同通过挖掘一种传统食物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从物质消费到精神体验的转型升级,这是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案例。

据了解,今年,会同手工柴火月饼入选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也已成功举办四届。会同手工柴火月饼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还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了创新。目前,会同手艺人在传统经典口味基础上开发出板栗、芋泥、牛肉等新品类,生产周期也从“中秋限定”转向“全年订单式生产”,使非遗美食突破时令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手工柴火月饼今年销量预计超85万公斤,产值5700万元左右。小小的月饼已经成为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五朵金花”的绽放之路:文旅融合的会同范式

“这座村庄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来自广东的自驾游客林先生用相机记录下高椅古村的细节:青石板缝里的寸高草影、钱庄门楣的精美雕花、植物染工坊里渐变的靛蓝色布料……古村风韵、非遗展演、美食探秘,让他深深陶醉。

34.png

“景区古朴清灵、古木参天、乡情浓郁。今天亲自体验一番,整个人都仿佛穿越了!”参加活动的重庆游客朱文杰走进连山神农炎帝故里景区,特别是观看“神农裸祭”“斗牛舞”等民俗表演后,不禁感叹。

会同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旅资源丰富。县名“会同”二字取自《周礼》中的“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其深厚文化底蕴可见一斑。然而长久以来,会同文旅资源量多而形散,“惠中”有余而“外秀”不足,始终徘徊于“默默无闻”之境。而今,忽如一夜春风来,文旅新花竞相开。

35.png

有人说,会同文旅“五朵金花”的绚丽绽放,如手工柴火月饼制作一样,也浸透着匠心。

会同手工柴火月饼的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从选料、配料到揉面、包馅,再到用柴火烘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倾注心血和精力。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会同文旅所需。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会同县将这种匠心精神融入到各个景区的建设和运营中。无论是粟裕故里景区的文物保护与修缮,还是高椅古村的建筑修复与文化传承,都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坚守。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会同文旅具有了独特的品质内核。

手工柴火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会同人民的情感和记忆。会同县深入挖掘月饼背后的文化故事、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将其与文旅产品相结合,并不断完善相关设施建设。如,在月饼的包装设计上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在景区内举办月饼制作体验活动;在手工柴火月饼生产聚集地堡子镇建设手工柴火月饼非遗体验馆等,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制作技艺魅力的同时,了解会同的美食文化底蕴。

36.png

基于这种文化体验思维,会同在粟裕故里景区精心打造了舞台情景剧《沧海一粟》、推出“追寻大将足迹”研学线路;在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建了生态文化步道及观景台;在高椅古村景区研发黑泡馇、黑糍粑等特色文化食品,推出传统傩戏表演;在稻香诗田打造稻田艺术景观、农耕文化体验区,建设稻梦小镇让游客感受稻草编制工艺与稻作文化;在宝田茶园积极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项目;在连山炎帝故里景区结合炎帝尝百草传说打造炎帝文化广场、建设神农本草园、开发中医药文化研学项目,传承弘扬神农炎帝文化。通过不断创新丰富文旅体验和文旅产品供给,大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7.png

充分利用本地文旅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遵循“点上突破、线上串联、面上融合”的渐进路径,构建避免单一化发展的产业生态,目前,会同文旅已形成以粟裕故里景区为中心,古色古香高椅、宝田云端茶海、连山炎帝故里、堡子稻香诗田齐头并进的“五朵金花”发展格局。数据统计,2024年,会同全年接待游客达236.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1%、10%。

乡村振兴的会同答卷:从“家门口就业”到“回故乡建家乡”

“刚刚出炉的手工柴火月饼,香喷喷、金灿灿、酥脆脆,不好吃不要钱!”9月22日,在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农特产品展销市集上,月饼摊位前挤满了顾客,除了传统的五仁、坚果月饼,还有融合了本地特色小吃的创新口味。手工柴火月饼的产业兴旺,其原材料供应、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直接带动群众就近就业2000余人,让老手艺变现的同时也让家庭团圆。

38.png

展销市集上,这类的摊位有300余家,涵盖了会同手工柴火月饼、会同脆笋、会同宝田有机茶、会同魔芋、高椅黑泡馇、蒲稳山茶油、雪峰浪牛肉、冰甜酒、鲜莲子、稻草编织工艺、会同道地中药材制作的香囊等上百种农特产品。有的摊主还开启手机直播,兼顾线上线下,忙得不亦乐乎。

在坪村、堡子、连山、高椅等乡镇,会同县人社局、商科工信局等单位趁展销市集的高人气,积极组织“家门口就业”工程招聘活动。“家里有两个小孩需要照顾,不方便外出打工,在本地务工挣钱,小孩也不用当留守儿童。”去年,蒋根娥还是一个全职在家带娃,没有收入的家庭妇女,今年早些时候却通过“家门口就业”工程成了园区企业的产业工人。

39.png

近年来,会同县强化统筹联动,通过构建“县委统筹+乡镇搭台+村社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创建三级联动机制,成立“一站式”服务团队,开展“全过程”跟踪服务促进群众就业。同时积极引导园区企业赋能乡村就业帮扶车间,瞄准主特产业,依托产业链、盘活资源链、创建车间链、形成就业链,推动就业帮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群众就业更充分。目前,会同县已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30家,46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链上就业”,留守妇女、超龄人员、轻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现灵活就业,就业率同比提升40%,通过“园区企业+乡村车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社)全覆盖。会同县委、县政府配套实施上学、看病、乘车、创业4个“家门口工程”,“景是家乡好,月是故乡圆”也成为广大群众共识。

40.png

“说实话,我是闻着家乡手工柴火月饼的香味来的!”9月21日,在“点亮中国美”走进湖南会同暨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嘉宾抵会报到时,广东省湖南会同商会企业家代表粟韬源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众多游子的心声。

最美是乡音,最浓是乡情。下午两点,200余名会同籍外地企业家报到后便迫不及待地集中参观家乡企业和在建项目,走进家乡,感受机遇。9月22日下午,会同县举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企业家座谈会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54.89亿元,涵盖箱包、生猪、竹木加工、中医药、文化旅游、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

41.png

乡愁是根脉所在,乡愁是最好的招商名片。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乡村人才振兴。一块手工柴火月饼,儿时的味道让不少会同籍在外企业家完成从“乡愁客”到“建设者”的人才回流。

文化IP的传播革命:当“中国美”遇见“会同月”

会同,这座镶嵌在雪峰山脉南麓的小城,始终以红色基因、古色烟雨、绿色秘境等三色文化为傲。当“点亮中国美”的艺术火种点燃这片土地,这些沉睡的文化IP被赋予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形态。

42.png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9月22日下午,来自全国10所高校的近百名大学生“青春特战队”队员走进会同粟裕故里景区,作为“点亮中国美”走进湖南会同暨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配套活动,他们将通过“短视频+任务挑战”形式,用镜头“描绘”新农村新蓝图,用影像讴歌乡村振兴的新变化新气象。队员们在多个沉浸式体验环节后,将内心感受通过《我和我的祖国》歌曲VCR录制表达出来。这种“青春视角+流行元素+任务驱动”的创作机制,让文化传播突破代际壁垒,实现从“出圈”到“破圈”的跨越。

43.png

“《沧海一粟》剧目以多媒体手法重构历史,融合侗族文化、革命战场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语言。这种艺术尝试极具前瞻性——避免了说教式叙事,转而通过诗化意象激活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红色文化通过创新表达焕发新生。”“将军晚年淡泊名利的选择,体现精神坚守比世俗成就更为永恒。”9月22日晚,以粟裕大将的传奇人生为蓝本编排的舞台剧《沧海一粟》首次公演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脚下是沉甸甸的稻穗,鼻尖萦绕着月饼的香甜。”9月23日,CCTV4专题节目《国潮匠心》走进会同,对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进行直播。来到堡子镇稻香诗田,农民丰收、乡村振兴的盛景让央视节目主持人杨阳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44.png

“点亮中国美”走进湖南会同暨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嘉宾们寻红色足迹,觅耕读传家,鉴药乡百草,观稻菽金浪,品柴火月饼,叙诗与远方,一起在丰收的季节,拥抱美食、感受美好、探寻美妙。朋友圈、微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IP的传播早已从“单向输出”演变到“共创共享”的流量裂变。

“启动‘点亮中国美’艺旅融合赋能计划,旨在整合优质的文化艺术、旅游和媒体资源,用艺术语言传播地域文化、讲述特色故事,以文旅‘出彩’推动城市‘出圈’,以‘文旅+百业’赋能乡村振兴。”9月22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在“点亮中国美”走进湖南会同暨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

45.png

活动期间,央媒顶流的现场叙事,线上线下的激情互动,数字媒体的创新应用,文旅嘉宾的沉浸体验,社交平台的恣意点赞,再加上“我们的村庄”乡村振兴影像工程优秀作品征集,构建起“专业媒体+多媒介融合+村民的主人翁传播”的多元传播矩阵,实现了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创作”的传播革命,“产业+文旅+艺术”的融合生态“有梗、有料、有温度”,让会同文化IP从静态展览升级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情感符号,无不描绘出一幅幅兼具历史厚重与青春活力的会同文旅新画卷。

一块手工柴火月饼,串联起红色记忆、古村民俗与田园风光;一场“点亮中国美”活动,激活了沉睡的文化IP,唤醒了乡村的内生动力。会同的实践深刻揭示: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在场感”;乡村振兴也不是单一的“经济增收”,而是要实现文化、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展。

当“中国美”遇见“会同月”,“会同月”竟如此自然地点亮了“中国美”!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何乐川

编辑:彭渊林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943/60/1531523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