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观五溪丨靖州“一主两特”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c1d7faed-8162-476d-acfb-58740e24dc97.png

鸟瞰靖州县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通讯员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怀化报道

2025年,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即将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拉开帷幕。作为聚焦茯苓产业的全国性盛会,此次大会不仅是对靖州茯苓产业实力的高度认可,更将让外界清晰看见这座武陵山区县城蓬勃的产业发展活力。

如今的靖州,正以茯苓为核心支柱,楠竹与杨梅为特色亮点,全力打造“一主两特”产业集群,稳步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关键跨越。

从“茯苓大王”攻坚克难突破技术瓶颈,让茯苓菌种借助先进技术实现品质跃升,到推动楠竹深加工不断升级、让普通楠竹变身高端工业用材,再到依托高效物流体系,让新鲜杨梅快速跨越省界端上百姓餐桌,靖州“一主两特”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个鲜活故事,生动诠释了“标准引领、科技赋能、生态增值、三产融合”的独特发展密码。

即将启幕的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将成为集中展示靖州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不仅能进一步推动靖州茯苓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全国市场,更能让靖州为乡村振兴打造的 “靖州经验”,拥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7979f4b4-ce50-42de-95b2-7395795ca99e.png

繁忙的靖州茯苓交易大市场。

茯苓产业:从深山“土疙瘩”到引领国际标准的产业标杆

清晨五点,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里药香弥漫,热闹的交易场景已然开启。

70多岁的王先有老人抚摸着摊位上饱满的茯苓块茎,思绪不由得回到了1960年。幼时患上“水肿病”的他,正是靠着村民挖来的野生茯苓才捡回性命。这份特殊的恩情,化作了他毕生的信念:“要让这救命的‘土疙瘩’惠及更多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王先有的坚守与探索结出了丰硕果实。他选育的“湘靖28”茯苓菌种搭乘神舟十号飞向太空,开启了茯苓育种的新篇章;如今的靖州,更是凭借庞大的交易量,成为全球茯苓产业的核心枢纽,牵动着行业发展的脉络。

科技突破与标准建设的双重发力,让这颗深山药材成功跃升至国际舞台。早在1974年,王先有带领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分离出全国首个茯苓纯菌丝种“5.78”,彻底终结了过去依赖天然菌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湘靖28”完成太空诱变育种,抗病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推动了全国茯苓种植规模的扩大。

2024年,由靖州主导制定的《中医药-茯苓》ISO 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全球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同年,靖州的茯苓深加工产品还斩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像抗癌新药“茯苓多糖口服液”等各类衍生产品,已远销欧美市场,让世界看到了靖州茯苓的品质与价值。

在甘棠镇五里冲万亩产业基地,“茯苓+杨梅”的套种模式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茯苓种植产生的基质能转化为杨梅生长的优质肥料,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让每亩土地的效益显著提升。

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更是集聚了修正药业、上海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从种植、加工、研发到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如今,茯苓产业已成为靖州带动就业、助力增收的重要力量,更让众多脱贫户的生活有了坚实保障。

2025年盛夏,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一则公告让靖州沸腾——“靖州茯苓”正式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是继 2014 年获得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这颗小小的 “土疙瘩”赢得的又一项国家级殊荣,标志着靖州茯苓的品牌价值与产业地位再上新台阶。

“依托靖州丰富的茯苓资源优势,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我们希望能推动全国茯苓产业从资源整合、深加工升级,到创新研发,再到融入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全链条提升。” 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甲木的话语,道出了靖州茯苓产业从业者的共同愿景。

微信图片_20250825155459_23.jpg

丰富的楠竹资源。

楠竹产业:一根翠竹撬动绿色发展变革

走进湖南亿欧新材料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不绝,一块块精致的竹板材正从生产线上有序产出。

公司董事长王立明轻抚着刚下线的竹板材,满脸自豪地说,“靖州的楠竹纤维强度远超普通竹材,堪称竹材中的优质之选!”

2023年,王立明毅然放弃了在江西已成熟的企业,带着自主研发的竹制卡车车厢板技术落户靖州。短短8个月时间,企业生产的竹制产品就通过怀化国际陆港成功销往欧美市场,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

这场以竹为核心的“以竹代塑”生态革命,源于靖州对本地优质竹林资源的精准规划与深度开发。

靖州拥有大面积的优质竹林,通过全域FSC/CFCC国际认证,为竹产品拿到了进入全球市场的“通行证”。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亿欧公司用楠竹替代钢材生产奔驰重卡车厢板,耐磨性显著提升;辰铭竹业则将竹屑转化为可降解餐具,既解决了竹加工废弃物处理问题,又顺应了绿色环保的市场需求。

政府层面的创新举措更是为楠竹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坚持“全链发展、全竹利用、分段经营”理念,把楠竹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富民增收的有效抓手,探索“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初加工点+竹林基地”模式,积极探索以楠竹为突破口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原本只产生生态效益的竹林,变成了能为百姓带来实际收益的“绿色银行”。

金鑫村村民杨进华手持竹刀,娴熟地进行竹材初加工,他笑着说:“以前山里的竹林大多荒废着,没什么用处,现在靠着楠竹产业,一年能收入好几万!”如今的靖州楠竹产业,已实现了“全竹吃干榨净”的高效利用。竹笋用来制作特色食品,竹兜经过加工变成板材,竹尾制成竹签,竹粉则用来生产活性炭,每一部分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目前,靖州已培育起41家楠竹相关企业,形成了“总部在靖州、初加工在县外”的辐射发展模式,带动了大量人员就业。

楠竹产业已成为靖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未来还将朝着更高的产值目标稳步迈进,持续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825155507_22.jpg

深入人心的“靖州杨梅”。

杨梅产业:技术破局重塑“江南第一梅”美誉

在铺口便民服务中心官团村的杨梅种植基地,种植户孙百灵轻轻掀开智能大棚的双层覆膜,大棚内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以前种杨梅全靠天吃饭,遇到天气不好就减产减收,现在有了智能大棚,温度、湿度都能精准控制,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2025 年,孙百灵的合作社凭借“双膜控温+光温控湿”的先进技术,让杨梅上市时间提前了近一个月,而且精品果的比例大幅提高,优质杨梅每斤售价达到了百元级别,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这场技术革命,彻底颠覆了靖州杨梅传统种植的瓶颈。靖州首创的“双膜控温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实时调节大棚内的气候条件,让杨梅的商品果率大幅提高;“人工诱雄授粉技术” 的应用,则让东魁杨梅的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每亩产值达到了传统露天种植的数倍,让种植户们实实在在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

为了支持杨梅产业升级,当地政府还推出了“杨梅贷”等金融扶持政策,帮助种植户解决资金难题。从最初的 300 亩试验田,逐步扩展到800亩设施种植区,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加入到技术升级的行列中,其中12户“技术先锋”通过先进种植技术,每户年均增收显著,成为了产业升级的示范标杆。

品牌价值的提升与三产融合的发展,更激活了杨梅产业的全链条潜力。“靖州杨梅”获得碳足迹认证后,绿色、生态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在艮山口便民服务中心周边的杨梅园里,游客们亲身参与“现摘现吃”的采摘乐趣,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当地合作社还积极开发杨梅果酒、杨梅蜜饯等深加工产品,并规划建设民宿度假村,打造“从果园到餐桌”的完整体验经济链条。

如今,靖州杨梅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7万果农借着这颗“甜蜜果实”,搭上了增收致富的“鲜果快车”。

ce8cb1ec-4280-44b8-9205-01b10a16c408.png

快捷的电商服务。

三产融合绘就乡村振兴“靖州样板”

茯苓产业引领全球标准、楠竹产业推动绿色减碳、杨梅产业依靠技术实现价值跃升,靖州以“一主两特”产业集群为支撑,书写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逆袭传奇。

如今,三大产业已成为靖州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柱,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比重。

靖州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于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用科技激活生态价值,靠三产融合实现富民强县。从茯苓制定国际标准,到楠竹推动绿色减碳、深化全竹利用,再到杨梅联动文旅发展,每一步创新都紧扣产业实际与市场需求,为全国同类县域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未来,随着茯苓产业向更高产值目标迈进,楠竹产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座充满活力的苗侗山城,正以“绿水青山”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不断添绘新的色彩。

靖州的故事,始于一颗救命的茯苓“土疙瘩”,兴于一根坚韧的翠竹,甜于一粒早熟的杨梅,最终凝结成中国县域经济崛起的生动“靖州样本”,向着更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张兴诚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943/83/1524568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