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 | 洪江,一座神话诞生的古城

图片.png

《罗浮记》,蒋云昆所创作的古典历史神话小说

千年古城,千古神话!

《罗浮记》创作的十年,我的思绪常常回到洪江。

湖南西部边陲,五溪之地,怀化向南,途经黔阳,沿沅江而下,沅、巫两水交汇,烟霞放旷之处,有一座古城,就是我的家乡,洪江。

古城很小,只有两乡四街。世人只知道,洪江是座旅游小城,城中又有城,称之古商城,却不知晓,这里既是道家胜地,又是佛家名城。每当别人问起时,我常常用“三山两水一古城”来形容。

这里,有一座道教名山,称密云峰,又名密岩尖,山顶之上,有一座密云观,浮生随蓬,道心行藏。

这里,有一座佛教圣山,称嵩云山,最高峰名老庵堂,山间有一座大兴禅寺,佛光溢彩,巍峨轩昂。

这里,还有一座少为人知的山,名天柱峰,天柱寺断崖临水,矗立其上,正如沅江悠悠,相融巫水,此处道佛相合,万法归一。两水汇聚,东奔洞庭,心有不舍,在此一回头,从而三山怀抱,两水滋养,孕育古城。俯瞰洪江,成太极图之势。

这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整整二十五载时光。洪江,作为湘西南最大的宗教文化中心,我二十七岁起,构思和创作古典历史神话小说《罗浮记》的心路与灵感,便源自此地。

书中的山河美景,皆由洪江的三山两水想象而来;书中的人生哲理,皆由洪江的晨钟暮鼓感悟而来。

古商城:埋下神话的种子

记得1990年,古典神话剧《封神榜》首播,万人空巷。那年六岁的我,每当晚上“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悠悠岁月,长长的河。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一颗……”的歌声响起,就格外欣喜雀跃。

那时父亲下岗,家里困难,没有电视机,只有跟随母亲,走到同事姚阿姨家里看。剧中,纣王进香,妲己进宫,姜子牙下山,闻太师出征,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魔家四将,梅山七怪,打神鞭、乾坤圈、诛仙剑、混元金斗……一个个神话人物,一件件仙家法宝,看得我如痴如醉,浮想联翩,幼小的心里,悄悄埋下了一个神话的种子。

姚阿姨家在木栗冲,也就是古商城的一角,青石板,凹凸错叠;窨子屋,成排连片,团团簇簇的青苔,深深浅浅的足痕,不知承载了多少人来人往,见证了无数岁月沧桑。

看完电视回家,斑驳的高墙,古朴的街巷,老旧的楼梯,青砖黛瓦,阁楼飞檐,雕龙画凤,映照在昏黄的路灯下,更深夜静,时光无言。联想着封神里的妖魔鬼怪,心里总有点儿发毛。

母亲瞧出我的胆怯,告诉我:“这全是明清时期的房子,连着高坡街,沅江路,七冲八巷九条街,好大一片儿,就像一幅明清市井的清明上河图。中国也只有洪江,才有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里面都住有人家,不用害怕。”从母亲口中,我才知道洪江历史悠久,千年之前为驿站商埠,明清时因水运而兴,成为滇黔桂湘蜀五省集散中心、商业巨镇,有“湘西小南京”美誉。

母亲还告诉我:“古商城里,可以窥见很多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可以听到很多鬼神之说、怪异之谈,总有一天,你也会知道,鬼神不害人,只有人害人。”于是讲了一个聚怨术的故事,大意是明朝崇祯年间,有位吉老爷修缮后园,请了名工匠,后因其为人不实,做工懈怠而辞退。哪知工匠怀恨在心,施聚怨术,以手蘸血,印于房顶,召怨鬼害人,闹得吉老爷家无宁日,幸有一位过路道人破法,工匠害人不成,自受其害。

这个故事深深烙在我心里,让我懂得了“害人者终将害己,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在创作《罗浮记》时,我将其改编于第12回《大罗宫葛洪下山,吉家巷稚川降鬼》之中。

后来,母亲闲暇之余,经常给我讲些封神里的故事、古城里的传说。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穿梭在古商城的小巷之中,因为繁华过后的寂静,更予人沉淀和思索。

在这里,神话的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这里散落的门匾、门联、石雕、石刻、太平缸、警示柱,也让我明白了成长路上,很多很多的人生道理:吃亏是福、鱼龙变化、外圆内方、苍天有眼、对天勿欺、待人以恕……

嵩云山:激起神话的热爱

“但看春去秋来好景致,却道山居三日心向佛”,这句诗出自《罗浮记》第27回《大法师收徒布道,成都王退求贤名》中,前赵开国皇帝刘渊请宝檀华菩萨相助,上净檀山所见景象。由于净檀山乃虚构,故其景色,皆是我从嵩云山想象而来。

嵩云山,对每一个洪江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里雄奇幽野,风光旖旎,佛堂遍布,禅意绵绵,既能寻山问水,游乐赏玩;又可放情丘壑,宁静致远;更能寄托心灵,寻找归宿。山中居住三日,心中自然有佛。很多洪江人对佛教神话的了解和信奉,皆来自于此,我也不例外。

记得初一,临近暑假,母亲买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本书,告诉我:“中国的神话体系,源自这两部神话小说。以前你还看不懂,现在可以读一读了。”我如获至珍地抱在怀里,每日如饥似渴地翻看。

书中的情节和电视剧出入很大,不仅字字珠玑,文采飞扬,而且寓人道理,反映世情。从书中,我知道了很多神话人物,特别对《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神通广大很是惊奇。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作者,能有如此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创作出这么神奇的故事来!

奶奶见我喜欢神话,告诉我:“每年的6月19日是观音娘娘生日,大家都要上嵩云山拜观音菩萨,你跟我去拜拜,非常灵验,保佑你梦想成真!”当时,我并不清楚观音娘娘生日是什么节日,直到那晚,我见到了小时候最震撼的一幕:贵州、湖北、广西……天南海北的人齐登嵩云山,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是那么恭敬、虔诚地走进大兴禅寺,寺内梵音阵阵,香火袅袅。

在寺里,我看到了四大天王、笑脸弥勒、韦陀关公、十八罗汉、如来佛祖,最后在后殿中,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千手千眼观音,流金溢彩,法相庄严。

想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里观音的玄通,我问奶奶千手千眼的来历。奶奶并不知道,幸好寺中有位老和尚,见我好奇,讲了妙善公主以手眼为药引,救父亲妙庄王,功德圆满,化成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音的故事,听得我津津有味,记忆犹新。在《罗浮记》创作时,我将其改编在第53回《帝释天慈航化相,多闻天普贤显真》中。

从那以后,我常常或邀上好友,或独自一人,流连于嵩云山上,也看到很多鬼斧神工之处,更对这些玄之又玄、神乎其神的传说愈感兴趣。

嵩云山东南当阳面,有一面岩,名镜子岩,光洁平滑,有一层云母,阳光照射,四周景物映在岩面,清晰可数,虚实互见,故有此称。相传每逢乱世,镜子岩就会散发金光,将洪江全城笼罩其中,成世外桃源,免受战祸。受此启发,我在创作《罗浮记》第32回《康家洲金银埋祸,镜子岩璧女试心》,写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避祸逃往洛阳,黎山老母考验其心时,就引入了洪江古城映入镜子岩的景象:

返照峰上处所,镜子岩中人家。正好寻幽探胜,不觉玉蟾笼花。每见云山入暮,自有荷塘鸣蛙。青石桥栏几转,又期阙台明霞。何必千里逐梦,此间长乐清风。醉与飞鹤共舞,对月画帘卷纱。

嵩云山大兴禅寺旁,有一孤峰,峰上有一孤塔,名千佛塔,塔身十二层,象征十二因缘,凌云千尺,常伴柏松。相传明代无意祖师92岁云游洞庭,圆寂于常德沅水,浮尸逆水上漂,身藏遗书:雄溪嵩云是我家,九劫方过坐莲华。一时远近轰动,信众将肉身移于大兴禅寺时,千佛相迎,现身孤峰上空,信众请工匠照千佛之相打造成塔,自此大兴禅寺香火鼎盛,灵应屡显。受此启发,我在写《罗浮记》第8回《初相会两雄斗法,取灵根刘渊逢凶》时,刘渊上敦煌郡西千佛洞拜见老师所见景象,原型就是嵩云山千佛塔:

四面绘佛图,居中坐僧像,一语不说妄念,一语不说执着;一语不说了生,一语不说尘缘。伴看夕阳黄沙,真如法华凝现。

嵩云山上,老庵堂、祖师洞、白云洞、张家坟、水佛洞、鲤鱼田、半山亭……处处有神话,每每见神奇。但若论最心旷神怡处,还是第二高峰,老鸦坡。古城之中,无论身处何处,皆可见此峰,每个洪江人都视之为守护神山。

我最喜欢独坐峰顶,见群山围聚,林海茫茫;听清风拂叶,燕雀和声。特别是黎明破晓,云海日出,红霞奔泻,气势磅礴,如梦似幻。置身其境,刹那间,天宽地阔,壮志雄心,我在想,如果我也能成为吴承恩、许仲琳这样的大作家就好了!在《罗浮记》第29回《寻葛根陶侃破敌,截后路周玘平乱》中,我以葛洪教樵子所唱的《登云歌》,阐明了心境:

谁指嵩云立青峰,华发莫待万般同;大地回春从头始,一肩一担一程中。城关犹在,几多英雄故去;阑槛之外,又见儿郎寻来。莫倦怠,薄身何价?文章千古诵。

密岩尖:开启神话的追寻

如果说嵩云山是佛家香火之地,那么密岩尖就是道家清净之所。

小时候,听老人说起,密岩尖来过老神仙,千年之前,一位道家高人云游至洪江,一眼相中密岩尖,于是上山开坛讲道,沅、巫两水河神在山下听得入迷,不觉合二为一,交汇于此,从而孕育了洪江。

虽然好奇神话,心生向往,但在洪江读书时,因密岩尖处沅水西北面,与嵩云山隔江对峙,山高路远,渡河撑船,我并未到过此山,直至大学。

记得在怀化学院中文系就读时,我开始涉猎各类书籍,但最爱仍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因为这两部书,并不是简单的神话故事,而是融合了神话、宗教、历史、政治等多种元素的名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历史和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心中渐生疑惑,《封神演义》成书在后,故事在前;《西游记》成书在前,故事在后。但同为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代表的两部小说,为什么很多人物、内容不一致呢?《封神演义》里的阐、截、人三教,在《西游记》里变成了道教;西方教变成了佛教;元始三尊、通天教主、老子和接引道人、准提道人去哪了?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弥勒佛、燃灯佛、四大菩萨是怎么来的?道、佛两教究竟是怎么演变的?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没有答案就去寻找。”室友的一番话启发了我:“你家乡不是有座道教名山吗,爬一爬山,问一问路,可能就有答案了。”毕业前的暑假,我终于决心前往。

密岩尖,由三座高峰相连,一山更比一山高,称之“三重界”,群峰起伏,山石嶙峋,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一路流彩积翠,风光秀美。

因行客少,上山的路只是稍加修砌,有一段没一段的,很是难走。初过第一座峰,听山风呼啸,看沅水流淌,观林木蓊郁,更多的是心旷神怡,并不觉得疲乏。再过第二座峰,脚步渐渐沉重,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全凭意念支撑。上最高峰密岩尖时,我已不再追求快点登顶,而是爬一段,歇一下,随心而走,随力而行,不觉之间,密云观映入眼帘。

如今虽然山后已通大路,驱车可至,但我更喜欢走“三重界”老路,因为这里,给了我人生启示:登山,就是修行,不论激昂,无谓疲惫,心若自然了,山顶也就走到了。道法自然,就是此理。同样在《罗浮记》第8回中,刘渊上昆仑山请南极仙翁,我借其所感表达了此番领悟:

谁言登顶是荆途,其实只分三路。一路激昂,一路困倦,一路随自然。旁人莫笑,英雄自有去处。

密云观,座落在密岩尖顶,小而别致,古色古香,不同于大兴禅寺的香火鼎盛,此处清静闲适,抱朴含真。观前立着一块老旧牌坊,上书:浩渺环游四野千步云梯太极绕古城神仙境;苍茫立着千秋古往今来沧桑成太平今胜昔。

拾级而上,三清殿红墙碧瓦,庄严肃穆。走入殿中,即见三清,乃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四下静静悄悄,无人打扰,只有坛前三缕清烟,萦萦绕绕。

坐于蒲团,心清如水,意淡如云,正如殿外对联所言:隔断红尘三千里,直上沅水第一峰。”那一刻,我心中莫名欢喜,莫名亲切,仿佛我心即道,道在我心。

观中无有他人,只一位老道人正在扫地,一位老婆婆正在做饭。我饶有兴趣地和道人交谈起来。从其口中,我知道了佛教是外传宗教,道教是本土宗教,更得到了心中追寻的答案。

我问老道人:“什么是道?”老道人笑而不答,只唤我走到观景台,只见那,天高云淡,群山苍莽,古城巍峨,房舍俨然。再看那,空空沅江,静静流淌,宛如一条白练,从城边飘然而过。半晌,老道人方说:“你瞧,沅水东流,无论有人无人、有船无船、有桥无桥,进入她的风景,她只是悄悄走过,不曾驻足翻阅这座古城里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这就是道。”

我问老道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书,内容为何不相融合?”老道人笑言:“这个问题,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回答,因为两部书由两位作者创作而来。解开创作的问题,只有创作。”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两部神话小说,并非同一个神话体系,只有再创作一部书,上下承接,前后贯通,才能找到答案。

自此,我开启了神话的追寻。

天柱峰:立志神话的创作

宋代青原行思大禅师讲过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说嵩云山是第一重境,密岩尖是第二重境,那么,天柱峰就是第三重境。

嵩云山,有名有人;密岩尖,有名无人;天柱峰,无名无人。这座山,不在乎浮华,不理会俗世,风物依然,返璞归真。很多洪江人,都不知道此山,我也是偶然间才得知。

大学毕业,从深圳回洪江,从洪江又到怀化,生活的磨砺,阅历的增长,人生的沉淀,我对神话的追寻愈加强烈,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和理论并不成体系,很多神话人物也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统。我常常妄自想,《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不相融合的问题,需要创作来解决,既然无人创作,那就我来创作。

虽有想法,但忙忙碌碌的工作,纷纷扰扰的生活,似乎搁浅了心中所念。理想和现实的挣扎,生存和梦想的徘徊,始终阻碍着前行之路。直到26岁那年,一场怪病让我感慨起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更让我静下心来,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那段时光,但凡有闲,我便回到洪江,看看走过的路,想想离别的人,也正是漫步古城时,听旁人说起天柱峰,才知道了这座山,才找到了人生路。

天柱峰,在古城东南,山不高,却有形;名不扬,却有灵。丹霞地貌,盘曲嶙峋,绚丽多姿,峰有华山之险,江有漓江之秀。相传共工怒触不周山,撞断天柱,其部落流落到五溪,见此山形似天柱,触景生情,于是命名定居。宋代陈普曾有诗云,阐述了天柱峰的来历:

撑天拄地气何雄,绝似多愁杞国翁;

五曲年来添个伴,从今不复患共工。

山上有座天柱寺,寺中,既有神像,又有佛像;既无和尚,又无道士,很多地方年久失修,已是残垣断壁,不复光彩,只有两位开朗、和气的老奶奶照看着。我很诧异为何没有出家人,老奶奶笑说:“哪来这么多和尚道士,世上的人,若都出家了,这个国家、社会怎么办。我们也有孙子孙女要照顾,只是喜欢这里,所以每天过来,帮忙打理下,免得荒废了。”

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理想和现实并不冲突,生存和梦想亦可并存,个人信仰和社会责任不相矛盾,认真对待工作,用心经营家庭,始终追求热爱,身在浮华,心去尘埃。这种感悟,我分别引入《罗浮记》第29回,葛洪与陶侃的一段对话:

仙人见陶侃,说道:“世事有担当,凡尘去洪荒;神仙虽为好,不得人人藏。你为经世将军,我为出世闲人,当不得你一拜。”陶侃回道:“侃始有向道之心,无奈世事艰难,不敢推己之责,故在这庙堂之中,尽些许人事,但愿上不负黄天,下不负黎民。”仙人又道:“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胸襟。你有此情怀,必成一番大业。”

第7回《下凡尘仙翁警世,破戒规武帝临危》,南极仙翁与晋武帝讲的长生之道:

有人讲求吃穿用度,却执着功名利禄,忘却众生福祉;有人讲求求仙拜佛,却执着个人追求,忘却家国大义;有人讲求逍遥无为,却执着安乐独享,忘却负任蒙劳,此皆非长生真谛。长生,乃不争浮华,不辩是非,不惊荣辱,不动心境,不贪名利,不恋红尘;于不争、不辩、不惊、不动、不贪、不恋之中,清欲,健体,修德,善行,大义,神往,以求天地人合,道法自然,方至精、气、神之长生也。

天柱寺中,有两处崖。一处高崖,供奉佛像,可登高怀远,见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一处低崖,供奉神像,可俯瞰众生,见花开花谢,人往人来。

两崖临江而立,咫尺相对。据老奶奶说,千年之前,天柱峰上,来了一个空空道人,坐于低崖,来了一个布袋和尚,坐于高崖。两人辩法,争论三日,最后言和,惺惺相惜,在此分别。后来,道人去往南方罗浮山,和尚则不知晓。这个传说,让我大受启发,道即是佛,佛即是道,道佛合一,人生自然。构思《罗浮记》时,我确定了主人公为罗浮山炼丹成道的葛洪,并以这个传说,编创了第16回《弘教理佛道辩法,怙权势杨骏伏祸》,以及第99回《十法界道佛言和,罗浮山葛洪炼丹》。

从天柱寺出来,沿崖后小路下山,沅水在崖前一绕,滔滔而去。江边有一渡船,我一时兴起,乘坐其上,沐浴着落日的余晖,纵情于江水的姿放,不禁与渡工交谈起来,当问及为何不外出打工多赚点钱时,渡工笑道:“都去打工了,家里的田怎么办?地怎么办?老母亲哪个侍奉?小孩子哪个教育?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我在这摆渡,渡了你,我也得了钱,加上种下田,卖点菜,日子也蛮好的。”

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不要执着生命的长短,不要探究生命的意义,活在当下,过好今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宁静,在乎心中的在乎,追求心中的追求,朝着心中的热爱,尽情奔跑一次,无愧自己的一生。在《罗浮记》第32回,船夫渡晋元帝司马睿上康家洲时,我通过船夫摇橹所歌,道出了这份感悟:

一篙撑船谋生计,两手划桨不求人。

度山度水度你我,度来度去度此生。

自己度自己。想,若是不做,永远只是想,道佛合一,知行合一。看着远去的天柱峰,我下定决心,创作一部古典历史神话小说,以此承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力求构成中国古代神话小说完整谱系。

27岁开始,我翻阅道佛经书和历史资料,构思两年后,正式创作!

此后十年,我坚定着我的梦想,坚持着我的梦想!

十年之后,古典历史神话小说《罗浮记》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千帆历尽,归来再望,

洪江,一座神话诞生的古城!

来源:时刻新闻客户端

作者:蒋云昆

编辑:刘顿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945/50/1463419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