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遇见——总有一个地方让人仰望

华芳睿

万里河山,锦绣辰州。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脉圣山,氤氲灵魂;一座书院,传承文脉;一条驿道,汇聚古今。素心向暖,一路追光。一次次仰望,一次次凝眸,我们与山、与水、与人、与事、与前路、与时代最美遇见。

一县好雨浥轻尘时,我们与阳明书院的春天遇见。很多次,我站在阳明书院蓊郁如盖的香樟树下,睹“酉水引于西而右旋,沅水襟于前而左抱”,水复叠着水,浪簇拥着浪,河边岸柳吐出青翠的嫩叶,一群鸥鹭在汀渚湿地飞来飞去。立于好景楼上,凝望着县委、县政府新近复建的阳明书院,亭台楼阁,循山就势,端居在大唐龙兴讲寺之上,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近视门庭壮阔,美轮美奂。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某种无言的磅礴之中,似乎在一江烟雨中,看到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那个初春,年近不惑之年的王阳明先生,怀揣一襟的霞光来到虎溪山,“寓凭虚楼弥月”,始揭“致良知”之说。彼时,“千余人切磋正学,剖剥群淆”,为沅陵、湘西、湖湘大地,乃至整个中国“心学”思想弥洒了“我心光明”的圣哲之光。此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为老百姓服务的基层公务员,我不由想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自己该如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王阳明的“心学”之体,以达共产党人“心学”之用?俗话说得好:“欲事立,须是心立”,“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共产党人当不断建立起坚韧强大的“心学”,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坚守初心使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知促行 以行促知 知行合一,凭“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藉“知行合一”,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致良知”,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发现良知、实践良知,彰显人性本来的光辉,且日益精进,涵养官德,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使之成为一个光明高尚的人,一个心怀国家和大众的人,一个有良知、有定力、有力量的行动者。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敢与执着,都需要赤子之心的纯粹与炽热,望浮云以涤尘埃,观沧海以阔胸臆。

满架蔷薇一院香时,我们与圣人山夏日的行吟遇见。因为圣人山风电项目建设的缘故,我多次来到圣人山,凝望它的巍峨耸立与雄姿勃发。一座山,为何会冠以“圣人”之名?“圣人”,又究竟是谁?时间久了,慢慢的,便终于知晓,“圣人山”之名,原来与大禹治水息息相关。圣人山主峰曰天平峰,取“与天齐平”之意,峰顶建有天平寺,离天平寺下不远处曾有禹王碑,为禹纪事之碑……如此看来,圣人山,与大禹治水、开疆拓土、划定九州、会盟涂山、铸造九鼎等,莫不息息相关。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称道大禹:“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其品德和行为堪称百官的楷模。凝望、凝思至此,我不禁又一次想到,“水道如国道”“治水如治国”。大禹历经千难百险的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依循水流动的客观规律,给水以出路,“疏堵结合”,因势利导,因势而治。这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其治水的思维和理念,依然能够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治水,不能只是治水,更是治心。治心如治水,心顺则意盛,意盛则力聚,力聚则国强。正因着顺民意、聚民力、赢民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会波澜壮阔、灿若银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时时以事业为重、苍生为念,顺应自然、以人为本,方能战胜困难,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在圣人山,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博大与无限可能。

层林尽染晚来秋时,我们与峨然而云举的中华书山遇见。眼前,这座名叫二酉的山,隐逸在武陵与雪峰山脉的深处,山脚下,酉溪从西南向东北清泠泠蜿蜒而来,八百里酉水则白浪翻腾,一路向东而去,两水彼此澄鲜交汇。然而,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个名叫伏胜的朝廷博士官,越过肃杀的生死之路,将乃凌大壑的竹简,一卷一卷藏于二酉的石洞,使得中华文明因此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至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那样出现不可逆转的断代。历史,为劫后余生的书简早早准备了一座名叫二酉的山,而二酉山,为最后的文明薪火准备了一个显赫的石洞,就这样,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山因书名,书因山存。一脉胜地,一处藏书,二酉山与二酉洞成为天下圣迹,令无数读书人毕生向往。癸卯季秋,潜隐多年的二酉山,迎来了“中华书山”的开山大典,盛大而空前。款款而来的时间与空间,文明与历史,与中华书山共赴一场美轮美奂的千年之约。人们从五湖四海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寻中华文脉的薪火,溯华夏文明的荣光,开蒙启智以求教化、勤学笃行经纬天下,朝圣祈福以展乾坤。书山有路,莫问来处,山峦的起伏见证了华夏的纹路;清风作伴,皓月如初,穿越五千年触摸着岁月脚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情演绎,深入挖掘与传递来自历史深处的铿锵之音,立标打样出冠绝天下的“中华书山”文化新IP。每个人杖藜行歌,不问来处,却都在中华书山的山水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诗意注解,寻觅到了馥郁书香的人生归途。山川湖海之间,孕育着华夏民族文明演进的痕迹,典籍记载深处,是古代先贤上下求索、笃行致远的足迹。如此藏书,如此文脉,如此赓续,如此传承,云起风泱,莫不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我在想,中华书山作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胜地、中华文化高原之上的高地、中华文化朝圣祈福的福地,按照做好湖南省第五届旅发大会沅陵县承担的建设项目之要求,不断导入和丰富中华书山经营业态,必须千方百计从历史的、文化的、时间的多个维度,悉心呵护经营好这个超越时空的文化新IP:建好中华书山藏书馆、成立中华书山研究会、修建中华书山风雨桥,藉以“中华书山高峰论坛”“中华书山大讲堂”“我的中华书山行”大思政课等高端文化与研学活动 ,加速生成“书山有礼、书山有路、书山有味、书山有德、书山有才、书山有梦、书山有缘、书山有福”“八有”中华书山文化品牌,为服务全市“项目建设年”贡献中华书山的力量。每一位中华儿女人人都有一个中华文化梦,而中华文化梦里必会有一个中华书山梦。翰墨丹青,流光溢彩,恰似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秋。

黎明雪落烟村外时,我们与京昆古驿道的驿路烟尘遇见。曾几何时,京昆古驿大道上,那些背负使命的奔跑者、云山万里的远谪人、货殖熙攘的商贾人家,都被裹挟在马不停蹄的氤氲烟尘里。一条条苍茫闻驿鼓的古道,一个个灯昏人独寝的驿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条水陆纵横、延续千年的道路上,五万峰青山,三千里水路,怀景怀乡怀味,美得令人心痛。冬日里,我看到“五溪归沅”的沅江水放缓流速,环城而过,让人心头波光潋滟,眼前落英缤纷。一生追求“美政”的屈原吟九歌、发天问、上下求索而来,王昌龄怀揣“一片冰心在玉壶”而来,刘禹锡吟唱着“竞渡曲”而来,王阳明杖藜虎溪“致良知”而来,薛瑄“五溪烟水下三湘”而来,杨慎在此“一枕乡思梦未残”,林则徐感叹“一县好山留客住”。拨开历史的云烟,京昆古驿道担负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是历史信息与民族密码、连接诗与远方的梦想之路。如今,在福地怀化,我们发扬京昆古驿道演绎出“通江达海”的通达精神,怀揣让怀化走向世界的梦想,按照“服务全国、对接东盟、商通天下”的定位,怀化国际陆港应势而生。依山而立,向海而歌,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入实施“五新四城”战略,重点做好“港产城旅”四篇文章,跨越层层山峦,拥抱莹莹蔚蓝。怀景壮丽,藏于天地。“水、陆、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大格局见证五溪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沅陵县大力推动京昆古驿道(怀化段)沅陵示范段项目建设,以古驿道为载体,结合文化、自驾、健身、旅游、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串联起全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民情风俗资源,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使京昆古驿道成为展现沿途特色风貌的文化传承大道、推动户外运动和旅游休闲的健康大道、提升县域品质和百姓获得感的幸福大道,用力、用情,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独具沅陵韵味的山水长卷,续写出沅陵“繁盛三千年不衰”的传奇。

三餐四季,灯火可亲。一条路,总是渴望着与另一条路相通;一朵浪花,总是渴望与另一朵浪花相遇。当新春的熹微曙光笼罩大地时,站在春之声的节点上,向前是浩瀚的未来,回头是过往的历史,但没有什么比此刻更加珍贵。走过春夏秋冬,越过风雨阴晴,我深深的知道,每一次远足,都是通向下一场毅然决然的砥砺前行。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保持向前、向上、向真、向善的脚步,勇于守正创新又脚踏实地,满怀热情又心怀敬畏,时代的曼妙美好一定会穿越时间的河流盈于眼前、达于脚下。

沅酉当歌,风雨兼程,正道直行!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华芳睿

编辑:梁馨雨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946/54/1469033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