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布局调整生动实践书写优质均衡美好画卷 ——洪江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侧记

微信图片_20251117143448_36_1042.jpg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段天根 罗平 杨瀚 洪江市报道

十一月的风拂过雪峰山麓,洪江市安江镇两岸的稻田已卸下金黄的盛装,饱满的稻穗早已归仓,只留一片片稻茬在阳光下诉说着丰收的过往。这片土地,既孕育了“古今两神农”的农耕传奇,更见证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现代奇迹。

曾几何时,“湖南十强,潇湘八雄”的教育荣光让洪江市熠熠生辉,可城乡校点散弱、资源不均的困境,也让不少家庭为孩子教育辗转忧心。

作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以来,洪江市以“四先四后”的智慧破局,聚焦教育资源优化布局,让优质教育的甘霖浸润沅江两岸校园。

破“散弱失衡”之局立“全域优质”之基

“在深渡苗族乡中心学校我所教科目有初二的物理、初中的体育、小学的数学,通过教育教育整合之后,我来到第二实验中学,回归到数学专业之后,我更加得心应手,对于教好自己的学生更有信心。”通过教育布局优化调整,洪江市第二实验中学向春发老师对更好发挥所学专业知识教好数学科目充满斗志。

这声感慨的背后,是洪江市打破城乡教育“散弱小”困局的坚定实践。

“破局的关键在‘立’,要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校。”洪江市累计投入的5.2亿元教育升级资金已全部落地见效。黔城主城区新增学位4000个、安江城区新增学位1200个,8个中心乡镇学校完成改扩建,“标准化操场+多功能教室+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

师资结构也随之优化,农村学校30-45岁教师占比提升至62%,音体美专职教师增至89人,每所中心学校都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为保障过渡平稳,“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政策持续落实,撤并校点设置的过渡服务站切实缓解了家长与学生的不便,家长满意度稳居高位。

如今,12所薄弱初中部、18个的教学点已分步平稳撤并,1713名学生转入区域中心校或城区学校,214名专任教师得到科学调剂,有限资源实现“攥指成拳”。

从资源分散到集中发力,从硬件滞后到全域优质,洪江市以“先立后破”的智慧,为县域教育均衡筑牢了坚实根基。

破“保障不足”之困立“全链服务”之网

“孩子到第二实验中学后,教师更好,学校条件更好,城里的好教育服务到乡里,孩子能够接受更好教育。并且,公交车从安江直接开到熟坪,孩子上学更加安全、便利。”第二实验中学学生家长金玉华道出了洪江市教育“保障网”的民生温度。

学校调整后,洪江市始终以“先保后育”为原则,把“保障学生权益”放在首位,织密“硬保障+软服务”的全链条体系,让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交通梗阻已彻底打通。近五年投入20亿元改造的乡镇路网持续发挥效能,财政年补贴车费超200万元,46辆标准化校车和农班车组建的“求学专线”覆盖所有撤并校点,每车配备专职驾驶员与照管员,今年已安全接送学生超12万人次。

生活服务保障同步升级。湾溪、龙船塘、深渡等乡镇学生分流至安江城区等学校后,享受到优质住宿条件,让孩子们能安心读书。

留守儿童关爱同样细致入微。18所乡镇学校的“亲情小屋”常态化开展集体生日会、心理辅导等活动,亲情电话与视频设备随时为孩子搭建与家人沟通的桥梁。

安全防线愈发坚固。所有校园实现封闭式管理,专职保安、全域监控、一键报警装置配齐配强,至今已延续近三年无重大校园安全事故的良好态势。

更暖心的是,农村小规模校撤并后“一校一策”盘活利用,转型为养老服务中心、卫生室、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带动600人实现本地就业,让“教育资产”成功转化为“民生资产”“发展资产”。

从求学路的畅通到生活上的呵护,从安全网的筑牢到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洪江市用“全链保障”的温度,让教育均衡充满民生质感。

微信图片_20251117143450_39_1042.jpg

破“内涵薄弱”之弊立“质量提升”之魂

“在戏曲社团里学唱腔、练身段,还有老师进行专业指导,穿上戏服站上舞台时,我逐渐体会到国粹的分量……”洪江市稻源小学学生向可颖始终保留对戏曲浓厚的兴趣。

这鲜活的一幕,正是洪江市教育从“硬件均衡”迈向“内涵优质”的生动缩影,也是布局优化后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硬件好了,更要让孩子有精神滋养。”洪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下,洪江市以“一校一特色”为抓手,让每个校园都绽放独特魅力。托口镇中学的花篮编织、陶瓷制作非遗课程匠心传承,黔城完小的舞龙、双溪小学的剪纸、洗马中心学校的断颈龙等特色项目蓬勃发展,农村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愈发自信,今年农村学生竞赛获奖人数已达200余人。

教师成长是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今年,洪江市“城乡教师交流工程”持续深化,近三年280名教师跨区域交流任教,通过农村教师专项津贴、紧缺学科定向培养等政策,吸引56名专业人才扎根乡村教育。“菜单式教研”“集体磨课”常态化开展,全年覆盖教师800余人次,让农村教师告别“单打独斗”。

成效愈发显著。今年小学统考中,农村学校平均分较布局调整前提高20分,与城区学校差距缩小至8分;初中毕业生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比例达28%。教育提质更带动1000余人随学进城就业,形成“教育兴、城乡旺”的良性循环。

微信图片_20251117143449_37_1042_副本.jpg

从内涵深耕到质量跃升,从教师成长到城乡融合,洪江市以“先固后强”的坚守,让县域教育均衡有了更深厚的发展动力。

初冬的洪江市校园,暖意融融。洪江市第二实验中学的智慧教室里,师生互动热烈高效;托口镇中学的非遗工坊里,一双双小手编出的花篮盛满对家乡的热爱;乡镇中心校的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清脆爽朗……

“袁隆平院士在这里留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精神,我们要在这里赓续种子精神,让所有洪江市学子成人、成才,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洪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望着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语气坚定。

禾稻虽已归仓,但其孕育的希望从未消散;书声愈发嘹亮,那是种子精神在萌发新芽。洪江市用“四先四后”的智慧与温情,聚焦教育资源优化布局,让县域教育优质均衡的画卷在沅江两岸缓缓铺展。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段天根 罗平 杨瀚

编辑:杨超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955/51/1543708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