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下,稻浪翻腾;抗战烽火,书声不辍。一口用炸弹头改制的课钟,仍在时光深处回响。
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的纪念园里,悬挂着一口独特的“炸弹钟”。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投下的炸弹头改造而成,曾经回荡在校园的每个清晨,呼唤学子们上课下课。
如今,这口特殊的钟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它曾用轰鸣保护过的土地,见证着一所职业学校86年的沧桑巨变。
烽火摇篮,穿越战火的职业教育
1939年,抗日战争烽火连天,莘莘学子流落他乡。为解决流亡失学青年的上学问题,并为战后重建储备人才,国民政府在抗战大后方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竹篙塘到胜觉寺,1940年,为寻觅实习农场,职业部翻越雪峰山迁往安江镇胜觉寺旧址。一年后,职业部独立办学,更名为“湖南省第十职业学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学生们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投身救国,那口用炸弹头改制的课钟,成为那段岁月最清晰的见证,它的声音清脆,悠扬绵延,仿佛在告诫学子们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原安江农校教学楼
农魂匠心,杂交水稻从这里走向世界
1952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这是怀化职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里,一位名叫袁隆平的青年教师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袁隆平在安江工作生活了37年,让杂交水稻从安江走向世界,缔造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传奇。

袁隆平与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在安江农校试验田
1981年,学校因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的单位。这项荣誉不仅属于科研团队,更属于这所扎根田野的学校。
金色的稻浪,是怀化职院最耀眼的名片。继袁隆平院士之后,1984年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华凤留校工作,于1987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安农S-1,这一成果对加速“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邓华凤因此被授予“湖南省七五攻关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跨越时代,从安江农校到现代化职院
2000年,学校从洪江市安江镇整体搬迁至怀化市鹤城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三年后,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与怀化机电工程学校合并,升格组建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主,工、理、管、经、文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如今的怀化职院已拥有两个校区——怀化校区和安江校区,占地面积1134亩,校园建筑面积24.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部),开办32个高职大专专业和2个本科专业,学生规模达12000余人。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楼
薪火相传,崇德尚能培育英才
86年来,怀化职院秉承“崇德尚能,精业有为”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名优秀人才,目前怀化市农、林、牧、建筑系统70%的技术骨干毕业于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培养的各类人才遍布全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他们中既有李必湖、邓华凤等杰出科研工作者,也有以尹华奇、李玉才等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既有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也有张振华、舒兴华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
“办一流职院、育一流人才”——袁隆平院士为学校题写的这十个金色大字,成为怀职人最重要的精神指引。
开拓创新,迈向高水平职业院校
进入新时代,怀化职院继续高举农字特色大旗,持续推进创新发展。学校成功入选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三个专业群入选湖南省楚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成功立项“楚怡工匠计划”,先后与怀化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吉首大学等本科院校联合开办本科专业。牵头成立湖南现代种业职业教育集团、怀化市产教联合体,与京东、隆平高科等27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并屡获殊荣,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一等奖。对接怀化国际陆港建设推进职教出海,承办马拉维农业人才培训,学校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职教出海:马拉维农业人才在怀化职院参加培训
砥砺奋进,发扬种子的力量
86年风雨历程,怀化职院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来,在金秋的稻香中成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光彩。
那个在安江校区悬挂的“炸弹钟”,早已完成了从武器到教具的转变,但它蕴含的精神力量仍在每一代怀化职院人心中传承。
从最初的实习农场到如今的现代化实训中心,从单一的农业专业到多学科协调发展,从培养流亡学生到培育万千技术骨干——怀化职院用86年的时间,诠释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真正含义。
正如袁隆平院士在2019年学校80周年校庆时的寄望:学校将发扬光荣传统,开拓进取,争创全国一流职院,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祖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如今,怀化职院安江校区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那里仍保存着当年的教学楼、校舍和实验田。每一株稻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粒稻谷都孕育着一个未来。从“炸弹钟”到稻花香,从雪峰山下到怀通高速旁,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坚韧与辉煌。
来源: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石宇
编辑:雷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