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1日怀化讯(通讯员 蒋晖)金秋时节,中方县中方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一派生机。低处,连片黄精叶影婆娑;高处,饱满的罗汉果垂坠藤间。村民们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着果实,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百姓乐”的乡村新画卷。
这幅丰收画卷,正是中方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真实缩影。近年来,中方镇紧紧围绕“强产业”主线,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三级联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立足资源禀赋,精准谋划施策,将党建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以组织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栗山村:“固本培元”方,破解长周期发展瓶颈
栗山村依托当地土层深厚、疏松透气且富含有机质的自然条件,将市场前景广阔的黄精确定为主导产业。据基地负责人周庆洪介绍,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产黄精45万斤,产值可达337.5万元,将为村集体增收33.75万元,带动群众增收72万元。
尽管黄精产业前景广阔,却也面临着现实挑战:从种植到采收需经历3到5年的漫长周期,“投入久、见效慢”成为制约黄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瓶颈。
为破解黄精产业的发展瓶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着力构建“支部搭台、群众唱戏、共商共议、集体决策”的治理格局,进一步密切党群联系、汇聚民意民智。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党支部创新建立“黄精+罗汉果”套种机制,科学利用罗汉果“短、平、快”的种植特点,构建起“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这一模式既稳固了长效产业的根基,又激活了短期增收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
今年首次试种的100亩罗汉果,严格按标准种植规程实施,定植密度为每亩100株,单株挂果120至150个,在种植、管护、采摘等环节为村民提供大量就近就业岗位。“以前守着青山找不到出路,现在党支部带着我们干,有活干、有工资拿,年底还能分红,这日子啊,比罗汉果还甜!”据悉,种植的罗汉果预计总产值达100万元,可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分红。

板山场村:“活血生津”方,打通销售难点堵点
板山场村地处丘陵山区,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引进冬桃作为特色产业,一度取得良好效益,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种植成本不断上涨,冬桃产业遭遇“寒冬期”,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面对困境,镇党委加强统筹谋划,通过会议集中研讨与实地走访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汇聚众智,为产业发展找准方向、提出实招。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开展多轮调研、反复分析论证,深入梳理产业滞销的根本症结,果断推动产业转型,从单一生产导向逐步转向链条延伸。最终,确立以冬桃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方向,为突破困局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冬桃酒加工项目应运而生。通过精心筛选、恒温发酵、精准蒸馏与长期陈酿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成功打造出口感醇厚、风味独特的冬桃酒系列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为破解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难题,板山场村党支部积极拓展“直播+电商”等销售渠道,推动产业“触网升级”,推动冬桃酒走向全国市场,完成了从“论斤卖鲜果”到“按瓶售精品”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一颗冬桃”的价值跃升。
随着冬桃酒、桃干等系列产品的开发,预计将带动产值提升15万元。来年,冬桃园还将正式开放采摘,以“采摘经济”全面激活农旅融合新业态。

水牛田村:“益气健脾”方,打造“党建+产业”教育基地
水牛田村曾因项目缺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分散,土地山林利用率低。面对发展困境,水牛田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立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成功争取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创新推行“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建模式,推动村集体、合作社与农户三方联动,共同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经营主体、打造服务平台,助力耙耙柑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的跨越、从弱到强的蜕变。
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升级,将原有的200亩耙耙柑种植园区拓展为集党员教育和绿色种植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开设“技术党课”,由党员带头示范,将党性教育融入种植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既为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也为党员教育搭建实践平台,真正实现党建与产业“双促双融、同频共振”。目前,基地耙耙柑年产量达8万公斤,产值突破30万元,年接待学员超4000人次,生动诠释了“组织有力、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实践。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蒋晖
编辑:杨超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