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怀化9月26日讯(通讯员 袁劲松 瞿云)9月23日傍晚,老汉张远造还在晒谷坪收谷子,忙得像一个不停旋转的轱辘,油亮的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子不断往下滚。他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大伙儿越干越有精气神,咱们的村子越来越好,看着就来劲。
张远造开荒变田很早都名声在外,他一年一个台阶,最终成为方圆百里的种植大户、乡村致富的实干家。
育苗“行家”的转型
张远造是怀化市沅陵县官庄镇马家坪村人,现年66岁。年轻时候当过生产队队长,做过木材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觉悟到光砍伐不造不行。1987年,他瞄准市场,大胆将自家那一亩三分稻田当做“试金石”,很快发展到了30多亩苗木,常年精耕细作,也连年收获让别人艳羡的劳动结晶。
张远造向笔者说起七年前的事,一天他正蹲在路边的苗圃里。这时,急匆匆走来一个年轻力壮的乡民,开门见山向他买点儿苗木,还要求价格优惠一些。
老少在路边一问一答,才知道这位年轻人要和家人出远门打工,厂子都联系好了,栽几棵苗子是别让田土荒芜。还说他们那一带抛荒不少田。张远造听完随即说:“都抛荒打工,田园荒芜别说农村养活国家,农民自己靠谁来养活?”就这样,与他一起去了十里远的千工坝。来到这里,面对许多田块荒芜、杂草丛生,这让张远造惋惜不已。回到家一晚上思来想去,只有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竭尽所能多种一些田!
说干就干,他经过当地政府将这些田按照程序流转了,实施了土地改良,用人工插秧割稻。当年,这60多亩获得了丰收。后来陆续有160亩荒田归于张远造名下,当起了“田保姆”。
盘活土地兴产业
自从张远造当了大片田园的“保姆”,就将整个心思都放在了水稻上。夫妇俩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张远造多数时候身兼数职,犁田、耙田、插秧、打药等等。有时候,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又以最快的速度去一一化解。随着面积扩大,需要购置农业机械,就去跑银行贷款;农忙时节要找人手帮忙,三更半夜的东家进西家出。熟悉他的人说,张远造还真有几分“少年狂”。
到了2017年,他的稻田扩大到300多亩,面积翻了一倍,种田的科技含金量得到提升,亩产多时可达600多公斤以上。要种好田,即要广种精耕,也要科学管理,每一样工序都少不了。张远造实在忙不赢,这年就动员了在外务工的二儿子张旗回来务农。新购置小货轮、大型收割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从育苗专业户开始正式转型为水稻种植大户,“开心家庭农场”的牌在门楣上挂了起来。
马家坪村交通比较便利,距离集镇仅仅6公里。2018年,为解决卖谷难题,他自己修建了大米加工厂,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有人说张远造的事业早已红红火火了,又是奔七的人,完全可以停歇下来过舒坦的日子。但他个性使然,每一天他都不想当闲人,利用山乡生态环境优势和产粮优势,他还办了黑猪养殖场;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发展产业。
示范带动帮民富
2020年初,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化,他的水稻种植面积有500多亩,与周边邻村229户村民签订了流转合同,涉及当年未脱贫户共65户。他的种植基地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成为了千里湘西第一镇的一个典型样板。
村民说,张远造稳靠、诚信、乐于助人,邻里乡亲哪家有事要帮忙,他随喊随到。近几年,为人忠厚的他带动了农村有为青年走向科技大户的道路。2018年,他在邻村新屋场,发动当地人向绪叶与他一起发展规模种植,共同经营上百亩稻田,现在向绪叶已经发展到有自己的加工厂和150多亩稻田基地。“打工仔”张青也成了种植能手,现种植水稻500多亩,还有大型加工厂和销售网点。
每年农忙时节,张远造发放临时用工的工资达十万元以上。多次帮助老弱病残的农户免费耕地、插秧、割稻,做好事不胜枚举。他多年扎根在山乡,至今为止还没走出家门半步;舍不得花钱旅游潇洒,却舍得花大价钱整修渠道山塘,甚至修路铺桥。
这位五零后饱经沧桑的山地拓荒牛,十年如一日,以背负大地的姿态锦绣了人间春色,却有着一颗愿得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拳拳之心。
来源:沅陵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袁劲松 瞿云
编辑:彭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