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搬出大山奔小康④丨幸福生活从这里起航——靖州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纪实

编者按:近年来,怀化市围绕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接续开展后续扶持工作,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2022年6月,怀化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市”,予以督查激励,这是该市易地扶贫搬迁及后扶工作连续3年获得“国字号”荣誉。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搬出大山奔小康》系列报道,记录怀化在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新进展新成效。

红网时刻记者 杨超 通讯员 陈俊名 张学梅 怀化报道

644户、2817人,这是一串凝结着心血和汗水的数字,也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交出的一份亮眼的易地扶贫搬迁成绩单。

对于搬迁群众来说,搬迁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换一个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稳得住、有产业、有奔头,让大家更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

为民谋福祉,造出新天地。近年来,靖州始终把后续扶持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和巩固搬迁成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党建引领,全力推进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区管理、社会融入等后续扶持管理工作,全面系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实现了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的美好转变。

DJI_0047_副本.jpg

从“入住”到“提质”,打造社区治理新体系

落实落细安置区(点)的后续服务管理,是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实现安置区(点)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靖州按照“组织健全、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和谐发展”的安置点管理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推进服务智能化,实现管理精细化,促进全县16个安置点与当地村组(社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基层组织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管理的核心。靖州实行“四化管理”,即:在安置点上建立“联合党支部”,设立管委会,做到组织健全,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并建立智慧党建监督,推行社区居民线上服务点单,党员线下服务接单。

2月20日,走进位于靖州平茶镇百乐家园集中安置小区内的便民服务站内,党务、社会事务、人口计生、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一站式”窗口一字排开,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

据了解,百乐家园集中安置小区位于靖州边贸口子镇的平茶镇,安置对象共24户109人。该安置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党支部领导、管委会管理、楼栋长分片负责、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时,组建了安置点“七会”即矛盾调解委员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经济发展互助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志愿者协会、工会和妇女联合会。

“让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社区党支部书记高永前说,如今社区群众生活环境“变美了”、生产方式“变活了”、精神面貌“变靓了”,群众生活更有盼头了。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行群众所盼。靖州立足“精确、动态、有序”特点,在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推行台账资料数字化管理,将所有民生服务事项归类、设立便捷程序,让搬迁群众能够实现一键求助、一网通办。

同时,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垃圾分类实行APP积分换实物,引导居民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居民爱惜、维护和谐幸福新家园的热情。

藕团乡藕荷新苑是靖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占地面积8亩,共有易迁安置户40户180人。“我们一周一上门,入户了解群众需求,特别是一些老弱病残家庭,会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网格员杨昌生谈起自己的工作很自豪,他觉得自己通过努力实现了脱贫,现在又能回馈社会服务群众,生活更有意义了。

据介绍,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7名乡干部还分楼栋“点对点”联系40户易迁户,对搬迁群众就业、发展产业等急难愁盼问题即时进行帮助解决。

如今,靖州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卫生室、老年活动室、技能培训室、阅览室等成了搬迁安置点的“标配”,让搬迁群众找到了“归属”,真正能够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享受新生活。

DJI_0071_副本.jpg

从“特色”到“融合”,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场春雨过后,靖州渠阳镇源龙村,漫山遍野的杨梅树苗郁郁葱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张贻勇正带着10多个工人在园里给果树追肥。

“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发展‘小园子经济’,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致富,还联合搬迁户和当地群众成立了靖州梭溪种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观景杨梅树800余亩,带领15名搬迁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张贻勇说。

近年来,靖州依托本土优势,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搬迁户发展“小园子经济”,即:每户搬迁户在自家5至30亩不等的“小园子”里,种植各类特色性、本土性、时令性、食药性、科技引进型等特色农作物。

“小园子经济”是靖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基础性增收的“法宝”,也是靖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综影。

产业发展是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在打造特色产业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中,靖州同样亮点频出。

该县在采取“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的“三个一”帮扶措施,通过与搬迁户签订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协议、培训协议,帮扶人到户帮扶、发放自选产业补助资金、配套产业基础设施等基础上,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重点,注重以“典”带“面”,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助力搬迁群众致富增收。

甘棠镇地处靖州东北部,是靖州唯一的全国重点镇和最大的农村建制镇。目前,甘棠镇共有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79户356人。靖州结合实际,在集镇所在地规划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甘露家园小区,集中安置易地搬迁群众39户173人。

为此,靖州依托甘露家园毗邻甘太工业园的优势,建设杨梅、水稻制种、生猪养殖、烤烟生产、苗木培育、楠竹生产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引进温氏公司、康尔竹业、金心笔业、绿之嘉电子等35家企业落户生产,形成了以新型材料加工、竹木精深加工、工业仓储物流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安置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乡镇典型。

在培育典型乡镇和园区的同时,靖州还将易地搬迁群众融合纳入靖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和“茯苓工业产业园”,采取参股、建基地、务工等方式进行融合带动,与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获得持续稳定的产业发展红利,搬迁群众参股率100%,增收覆盖率100%。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初春时节,走进藕团乡藕荷新苑生态种养合作社生姜种植产业示范基地,满是姜农们忙碌的身影。翻土、开沟、放姜、施肥、盖土……姜农们紧张劳作,个个笑脸盈盈。

“对搬迁群众来说,种下的不仅仅是姜种,更是美好的‘姜’来。”合作社负责人、搬迁户潘仕平说,合作社还带领群众自主发展灵芝、百合种植,生猪、牛养殖等产业,通过与企业链接,建立原料基地,逐步实现了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共带动30户搬迁群众增收。

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靖州利用新增高速出口、集镇闹市,在平茶、藕团、甘棠等地安置点新建农贸市场和临街门面,以此促进群众增收。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20年,靖州易扶办在甘棠镇投资兴建了靖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农贸市场,设固定摊位478个,其中17个为搬迁户专用摊位,供搬迁群众创业,5年内免交租金。目前,该市场不仅为搬迁户提供了23个就业岗位,还为安置点年创收16万元。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楼房,交通便利,老人就医、小孩上学都很方便。”伍洋一边销售摊子上的货物,一边乐呵呵地说,他是2018年从山窝窝搬出来的,现在两口子一年靠种菜、卖菜也能挣5万余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靖州实现了产业扶持“全覆盖”,644户搬迁群众家家有特色“小园子”、户户有产业。


DJI_0033_副本.jpg

从“打工”向“就业”,打造就业服务新体系

“过去在家务农不能外出打工,现在成了‘上班族’,挣钱顾家两不误。在家门口就业有工资拿,又能照顾上学的小孩。”在靖州工业园康尔竹材制造有限公司上班的搬迁户黄维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改头换面,教好孩子。”这是黄维维在搬出大山时设立的目标。如今,“有家又有业”的他逐步实现自己的愿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靖州将搬迁群众的“就业稳定”列入了重中之重的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坚持稳岗就业,为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

针对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建筑、电焊、面点、电商、育婴、按摩等高配性行业技能培训;针对发展特色产业需要,进行山核桃、楠竹、灵芝、富硒稻、烟叶、生猪等特色种养、粗加工技能培训;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进行苗侗特色编织、刺绣、特色建筑制造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传唱等培训;针对60岁以上及残疾大病人员,进行手工编织、零件装配等技能培训……

靖州在搞好政策性类别的培训就业开展帮扶特岗的同时,针对安置点群众就业意愿和本地实际,聘请教师设立就业培训“特殊学校”,开展“私人订制”“订单式”技能培训,千方百计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

实现“一人一策”就业。链接园区工业企业,通过对接专场招聘会,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开展“留雁行动”,通过公益性岗位和政府、学校、卫生院等企事业单位用工,优先安置搬迁群众。全县易迁群众644户、2817人中,有劳动能力的1848人在家务农(含小工艺制作)460人,转移就业1388人。其中,县内稳定就业480人,县外稳定就业908人,有能力就业和意愿就业率达100%。

“保姆式”服务防失业。建立立体化监控体系,开发安置点“就业宝”APP,由乡干部和社区负责人任管理员,与就业群众保持联系,及时帮助群众解决法律、合同等各类问题。对最新就业政策、岗位信息、培训计划等及时公布,方便群众了解就业培训相关信息。

走进甘露家园安置小区,运动场、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培训室、公厕等一应俱全,最显眼的还是一楼的2个“帮扶车间”,25名工人正在加工生产珠宝盒和电子元件。

“从山沟沟里搬出来,走到楼下的帮扶车间就可以赚钱。”搬迁户赵秀银脸上满是幸福,连连称赞党的好政策。

靖州利用甘露家园集中安置点和集镇门面资源,设立电子元件加工和首饰盒组装等2个帮扶车间,并对接其余3家小微企业准备入驻。截至目前,共实现就业57人(易地搬迁群众15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引进思源电子公司,建设300平方米代加工车间,吸纳就业31人(易地搬迁群众9人),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

挪穷窝,搬新房,有新业。目前,靖州安置点群众稳定就业 1848人,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有能力就业和有意愿就业率达100%。

如今,靖州创建了”十四五“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后续就业帮扶示范区、产业发展示范区、后续管理示范区和易地扶贫搬迁自主创业示范户12户,分散安置示范户12户;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示范家庭”创建工程,创建乡级示范家庭50户、村级示范家庭126户。

搬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一个个红火的产业,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在1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竞相绽放、争相斗艳,真真切切地传递着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踏浪前行风正劲,奋楫扬帆启新程。靖州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继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实现了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精彩跨越。

相关报道:

搬出大山奔小康① | “五强五兴”后劲足 有家有业有幸福——沅陵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搬出大山奔小康② | “ 产区共建”促“共荣”——麻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升社区见闻

搬出大山奔小康③丨不只“挪个窝” 更要“铺好路”——芷江侗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纪实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杨超 陈俊名

编辑:刘顿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746/62/1238663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