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自治县龙升社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雷文霞 通讯员 夏琅 怀化报道
夏日的龙升社区,锦江河畔的“微菜园”里,居民胡阿姨正采摘着新鲜的辣椒、西红柿。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正是麻阳苗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日常写照。
龙升社区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对口帮扶的重点社区。2019年以来,社区以“共建新社区、共搭新平台、共创新生活”的“三共三新”模式为指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社区肌理,在互嵌共居、就业增收与文化传承中奏响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交响乐章。
共建“互嵌式”新社区:从物理嵌入到心灵融合
“我们社区的居民汇聚了8个民族、18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966户3742人,因此在社区治理上存在一定难度。”龙升社区党支部书记范文忠介绍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区两委干部、芙蓉区驻社区工作队以及党员群众,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采用“小网格大治理”模式,将精细化服务延伸至楼栋单元,并为每栋楼配备一名楼栋长。
麻阳苗族自治县龙升社区“微菜园”。
这种模式不仅是社区治理的创新尝试,更是构建互嵌式共同体的关键路径。范文忠进一步解释道:“在龙升社区,楼栋长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是矛盾‘解压阀’和邻里‘粘合剂’,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效能。”得益于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社区获评“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基层善治的鲜活范本。
然而,物理空间的互嵌仅是起点,服务机制的互嵌方为内核。为此,社区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并创新设立“双语服务窗口”,有效消除了语言隔阂;同时,开发便民小程序,由网格员“一对一”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使公共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家家户户。从水电维修到政策咨询,这些点滴难题的解决,让居民真切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不仅如此,社区还从精神层面推动更深层次的融合。考虑到搬迁群众的耕作习惯,社区创新性地将社区外围空地开发成966块“微菜园”,并分配给每家每户。这一举措不仅延续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更通过共同劳作的自然互动,使“微菜园”成为促进邻里交流的绿色纽带。在此基础上,民族共居的物理空间,逐渐升华为情感相依、文化共荣的心灵共同体。
共搭“增收式”新平台:推动家门口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所在。
社区居民在家门口的工厂工作。
对此,在龙升社区从事保安工作的王士勇深有感触:“现在在龙升社区比之前在农村好多了,养活自己不成问题。”这位曾经在农村,以种植柑橘为生的村民,如今不仅每月有稳定工资,还能在社区分配的菜地里种植辣椒、冬瓜等蔬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帮助更多像王士勇这样的搬迁群众,龙升社区充分发挥毗邻产业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创新打造产业开发区与安置社区“两区共建”就业平台。通过这一致富“金桥”,已成功带动1869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其中就近就业638人,真正让居民享受到“楼下上班、楼上安家”的便利生活。
“要确保就业服务的精准高效,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范文忠说道,“首先,社区首创‘就业家访’机制,组织干部‘带信息、带政策、带岗位’上门走访,建立‘一户一策’动态就业台账,并接入全省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这种‘底数清、动向明’的精细化管理,让帮扶如细雨润物,仅岗位推送服务就惠及众多待业家庭,有效避免了劳动力资源‘沉睡’”。
同时,社区通过实施“培训学校+龙升社区”的校区共训促技能提升模式,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技能培训,全年培训超1000人次,帮助居民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此外,社区还推出小额信贷、公益岗位等政策组合拳,累计惠及156户家庭,发放补贴超150万元,扶持23户居民创业,带动286人灵活就业。
共创“快乐式”新生活:文化传承“安居”更“安心”
文化如水,润泽心灵,是凝聚社区认同的精神纽带。基于这一理念,龙升社区以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精心构筑“老有所乐、幼有所学”的精神家园。
龙升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特色节目表演。
“社区打造了三大中心(党建、文体、老年及少儿活动中心),并配套建设户外广场、舞台、篮球场等设施,形成多功能文化矩阵。”范文忠指着社区的篮球场告诉记者。同时,他也介绍,社区还设立了县图书馆分馆与文化图书室,让书香浸润社区。从幼儿园、医务室到公交站、垃圾分类点,配套设施也进行了完善,为居民织就了便捷的生活网,让“安居”更“安心”。
而要让文化真正焕发活力,关键还是在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为此,社区创新构建“点线面”立体化文体队伍。在“点”上,乡风文明理事小组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在“线”上,花灯队、旱地龙舟队等5支文艺队伍传承苗族文化,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在“面”上,党员干部与居民代表组成志愿队伍,定期入户解忧,将文化服务延伸至“神经末梢”。此外,“四点半课堂”还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与亲情陪伴,成为社区的温暖港湾。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文化如春风化雨,将各族居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不仅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社区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楼栋长化解邻里纠纷的细腻,到“微菜园”里青翠的乡愁;从培训教室中专注的面庞,到文化广场上欢快的舞步……龙升社区以“三共三新”为笔,在互嵌共居、就业赋能与文化浸润的三维坐标中,描绘出多民族社区治理的崭新画卷。
这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一户一策”台账里的精准帮扶,“四点半课堂”里的温馨陪伴,“订单式培训”后的上岗喜悦。正是这些细微处的用心,让“互嵌”从空间概念升华为情感纽带,让“稳得住、能致富”从政策目标变成真实生活,让“文化传承”在歌舞声中自然流淌。透过这些,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社区的蜕变,更见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智慧。这份用心浇灌的希望,终将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绽放出满园芬芳。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雷文霞 夏琅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