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达人寻味之旅侧记①|从种植基地到大数据中心,靖州茯苓这样“出圈”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梁馨雨 何峰 靖州报道

十月的靖州,山色如黛,秋意渐浓。

10月16日中午,一辆从怀化高铁南站出发的大巴,载着来自各地的农旅类网络达人、媒体记者及工作人员,驶向被誉为“中国茯苓之乡”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一场以“千年茯苓韵 靖州山水情”为主题的寻味之旅,在茯苓的香气与山水的清韵中拉开序幕。

0794361a4386491eb9fea2c04642f618.jpg

2025网络达人寻味之旅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一场与茯苓的“初见”

下午,大巴缓缓驶入贯堡渡村级服务中心。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随着靖州县情宣传片的播放,一幕幕茯苓种植、采摘、加工的镜头,让在场达人频频举起手机记录。

网络达人代表“侗寨欢欢”银利欢在发言中激动地说:“我一直关注乡土文化与特色产业,今天终于来到茯苓的原乡,期待把靖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达人们纷纷表示,会第一时间通过生动的短视频和图文,将靖州的产业活力、生态之美与民族之情传递出去,让茯苓的韵味穿越屏幕,飘香万里,助力更多网友了解靖州、走进靖州。

c639d32534fd193414daabeb627ed63c.jpg

达人团首站走进贯堡渡茯苓种植基地。

走进基地:触摸茯苓的“根”与“魂”

启动仪式结束后,达人团首站走进贯堡渡茯苓种植基地。连绵的松林下,基地技术人员正挖采药材,另一边的讲解人员介绍茯苓,网络达人“纳兰小鱼”俯身细看,忍不住赞叹:“原来茯苓是这样‘藏’在土里长大的,太神奇了!”

b82356fd6d69532779dc372e30215708.jpg

贯堡渡茯苓种植基地。

达人“犇跑的大牛”则边拍边解说:“贯堡渡3000亩的茯苓种植基地,每年这里会稳定输出3000吨,直接带动了近300名当地群众就业。”他告诉记者,自己曾拍摄过不少中药材基地,但像靖州这样规模化、生态化种植茯苓的并不多见。

92cbe84271998a5652012353eef99ceb.jpg

网络达人团走进靖州茯苓贸易加工中心。

探访中心:茯苓的“智慧转身”

离开种植基地,大巴驶向靖州茯苓贸易加工中心。这里是茯苓从“土特产”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枢纽。

在茯苓文化展馆,从《本草纲目》的记载到现代药理研究,从传统切片工艺到精深加工产品,茯苓的历史与文化被一一呈现。达人“南岳衡山敏敏子”在展柜前驻足良久:“原来茯苓不止是药材,还可以做成果脯、饼干、面膜……”

2aa22de7b1fd6b9687a3f3464e9997ae.jpg

茯苓大数据交易中心巨大电子屏幕。

茯苓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巨大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全国茯苓交易价格、物流动态、出口数据等信息。讲解员介绍,靖州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茯苓交易平台,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

自媒体博主“彭博YY游世界”感叹道,“一个传统产业能如此拥抱数字化,靖州走在了前面。”

ecd3977296da5c09b9da5d14b5cfe6de.jpg

网络达人打卡“茯至心苓”店铺。

夜宿山间:茯苓之外的“靖州温度”

晚餐后,不少达人并未休息,而是结伴参与“茯至心苓”打卡活动。在灯光点缀店里,共同品尝茯苓茶、试吃茯苓糕,交流一天的见闻。

“今天我不仅看到了茯苓的产业链,更感受到了靖州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达人“湘西村花”分享道,“从种植户到加工厂,从村干部到县领导,每个人都在为茯苓‘代言’。”

f13a33a1532caf8ac58d0b75e3c6aa2f.jpg

药膳糕点。

傍晚,达人团入住排牙山脚下的特色民宿。山风轻拂,林涛阵阵,一天的奔波在宁静的夜色中渐渐沉淀。

跟随着网络达人的脚步,从贯堡渡的田间地头,走到大数据中心的智慧屏幕前,见证了一颗茯苓如何从山林走向世界。这不仅是产业的跨越,更是一场文化、科技与乡土情怀的深度融合。

靖州茯苓,正以它千年不变的药香,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而这场寻味之旅,才刚刚开始。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梁馨雨 何峰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h.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894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法治
  • 要闻
  • 政务
  • 热点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公示公告
  • 社会
  • 印象怀化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民生
  • 精彩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怀化站首页